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这项比赛吸引世界百强高校参与,145万个项目激烈角逐 重大为何能一举夺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作者 : 付迪西

阅读 : 0
摘要
近日,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经过与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激烈角逐,重庆大学斩获高教主赛道金奖1项、高教主赛道银奖2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1项、高教主赛道铜奖2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1项。

近日,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经过与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激烈角逐,重庆大学斩获高教主赛道金奖1项、高教主赛道银奖2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1项、高教主赛道铜奖2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1项。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了解到,重庆大学已连续两年在该赛事斩获金奖,今年的金奖项目到底是什么呢?

1.jpg

△电磁脉冲制造设备加工样片

曾遭遇外企冷眼 团队立誓要研发自主设备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重庆大学见到了高教主赛道的金奖项目“Light Deformation”,其团队给项目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变形轻刚。

“这个名字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我们在做什么……”变形轻刚团队成员陈丹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只精致的轻金属“蝴蝶”。原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进行轻量化制造,去解决轻质金属材料难以成形,异种金属材料难以焊接的问题,而手中的“蝴蝶”就是一件他们制作的小样本。

之所以要搞这个技术,陈丹坦言,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应用。“传统的成形技术,难以解决轻质金属成形性能差的缺点,加工过程易造成褶皱、裂纹等材料缺陷。”陈丹说,传统的焊接技术难以实现异种金属的可靠连接,且焊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既不利于轻量化生产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电磁脉冲技术是促进轻量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发达国家对电磁脉冲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已经应用在波音公司、通用汽车、空客等多个单位,给其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陈丹介绍,但这一先进的制造技术,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6年前,团队曾想去外企参观学习,却遭到了冷脸相待。因此,他们下定决心要研发自己的电磁脉冲制造设备,证明中国是不弱于别人的。

2.jpg

△轻金属“蝴蝶”

轻量化发展的重要角色 还能助力节能减排

记者了解到,轻量化是全球制造业的共识和发展趋势,轻量化制造简单来讲就是利用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轻质金属替代传统铜、铁以达到减轻产品重量,助力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而电磁脉冲制造技术在轻量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变形轻刚团队联合重庆大学和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历经4年,经历千余次实验,最终攻克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电磁脉冲制造设备,实现了在高端轻量化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而由变形轻刚团队研发的电磁脉冲技术,采用高强电磁力驱动金属成形,极大提升了轻质金属成形性能,克服了轻质金属的材料学缺陷。同时,电磁脉冲制造技术使用电能加工,0污染,0排放,其独有的冷加工、碰撞连接等原理完美解决了异种金属的可靠连接问题。

记者了解到,设备最大瞬时放电能量可达112.5kJ,在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后,该设备可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能有效减轻产品重量,实现节能减排。

3.jpg

△电磁脉冲制造设备

重庆大学还收获了两银两铜

据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起始于2015年,经过6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不仅如此,今年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吸引超过一半的世界百强高校参与其中,大赛质量与含金量再攀历史新高。

今年重庆大学还收获了两银两铜,高教主赛道中,光电工程学院项目“云直达科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电覆者”均获银奖。电气工程学院项目“捷地科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项目“悦置”均获铜奖。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美视电影学院项目“为你而声”斩获银奖。外国语学院项目“溪愿公益”斩获铜奖。

记者了解到,为备战本届大赛,重庆大学成立重庆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委员会,由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多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经过各学院的广泛动员和参与,共341个项目、2573人次报名参赛。

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讲堂、专题模拟答辩及全国知名企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专题辅导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打磨环节,进行了累计60余场培训,对项目进行培育、孵化。

4.jpg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摄影 刘力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