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立足岗位守初心 建功立业担使命】“最美女教师”的教育初心

日期 : 2019-07-09
摘要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树立榜样,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对全市教育系统的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我校5个党组织和9名个人获表彰。今天推出获得“全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的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博雅学院万曼璐。

她是重庆市“最美女教师”,也是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党员,她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扎根三尺讲台,坚守着教育者的初心。她就是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副教授万曼璐。

万曼璐副本_meitu_20.jpg

“教学是个良心活”

万曼璐个子娇小,说话轻柔而温和,同事们说,她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感染着每个学生。

2013年,万曼璐放弃北京户口,带着对教育的执着和故土的思念来到重庆大学,从此在讲台扎下了根。当时正值博雅学院刚刚成立,推行融合欧美经验与中国文化的博雅教育是学院设立的初衷。

“大学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学会更好地做人,而不只是获得某种技能,这就是我教学的初心。”万曼璐说,恰逢学校发展博雅教育的机遇,因而特别受鼓舞。她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创业”的热情探索着。课余时间经常同学生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和同事们探讨怎样改进教学方式,有时甚至会为一个问题、一个观点激烈争论。

“教学是个良心活。”万曼璐说,相对于科研,她在教学上投入了更多精力。虽然付出无法衡量,但是她不愿放低标准,做什么事情都要竭尽全力。

除了高研院、博雅学院的专业课程外,万曼璐还承担《大学国文》等通识课、人文素质选修课等教学任务。2015年,学校第一门通识核心课程——以文学讲文明和文化的《大学国文》正在进行第一轮试点,万曼璐正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骨干之一。当时已怀孕数月的她每周都会往返新老校区。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整个学期她一直坚持站着上课。当课程结束时她已怀孕九个月,改完试卷、录入成绩后几天,孩子也平安降生。

几年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改进,但万曼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却始终不曾改变。

课程2_meitu_19.jpg

她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

“学这门课有什么用?”“理科生学不好文科的东西怎么办?”选修《大学国文》等通识课的学生们总会产生类似疑问。显然单纯地讲解知识点无法让学生真正从课堂受益。所以,万曼璐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跳出自己的专业思维限制,打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用更加整全的视野去看问题。

有一次讲到《庄子》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今天还要学《庄子》,难道学理科工科要去“无为”吗?这个问题把万曼璐难住了,一时无法解答。直到偶然读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文章时发现,他非常推崇《庄子》,甚至物理学研究都从《庄子》中获得了诸多启发。于是再次讲课时,万曼璐以此为切入点,抛出跟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庄子》,引导学生慢慢走出思维的局限和对古籍的疏离感。

除此之外,万曼璐一直坚持开放性问题讨论和课堂互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就要把主动性交到他们手中。”理工科的学生习惯于有标准答案,于是万曼璐就反其道而行,提出一些开放性论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是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点让学生互相讲解,要求很简单——让其他同学听懂……

类似的实践中,学生的收获往往远不止一个“标准答案”。

有一次,万曼璐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后,用贴纸写下答案贴在黑板上。在她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们不停地讨论着,看到其他人的观点获得启发,就走上讲台补充……教室里一度“秩序混乱”,但大家头脑风暴后答案却贴了满满一黑板。

课程_meitu_17.jpg

像“破案”一样讲课

万曼璐曾凭借《大学国文》获得过“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二等奖,对于如何上好一门课,她有自己的“绝招”。

她往往从一些“熟悉又陌生”的现象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把知识点贯穿在“破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恍然大悟,因而对知识印象深刻。

比如学习中华文明史,她会先抛出“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叫中国?”这样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带领学生追溯中华文明源头;讲到《西游记》,她又会提出“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但取经路上却经常败给一些天神的‘宠物’?”进而讲解古代小说的形成过程;讲到语言学与社会阶层的密切关系时,她就提出“鸡公煲”为什么不叫“公鸡煲”这样有趣的问题。

“如果学生始终觉得课堂知识跟自己没有关系,那即使老师讲的再好,都达不到理想效果。”万曼璐说,语言文化不是死板的东西,“熟悉又陌生”的问题恰恰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学识广博,她常常能把一些“故纸堆”的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点、热点结合起来,即使是枯燥的训诂学、音韵学,学生们也能听得津津有味。比如大学生们喜欢吉祥物熊本熊,她就以此举例——熊本熊的发音“Kumamon”中的“kuma”和中国古音“熊”的发音相近,来讲解古代语音的传播发展。

即使是看似不相关的热点话题,如电视剧《延禧攻略》、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等,她也能巧妙地发现和教学的联系,信手拈来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

万曼璐认为,教学不是单方向地注满一桶水,而是在学生心中点燃一把火。她的教学方式,正是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公式”——讲好一门课,就要在课堂中把核心知识、前沿观点和学生的切身生活体验、自主探索结合起来。即便学生离开学校,这些愿望与能力,依然能帮助他继续学习。曾经有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课上慢慢对诗词格律产生兴趣。在万曼璐的指导和鼓励下,他不断尝试诗词写作,定下了每个月都要写诗词的目标。后来,学生参加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不仅作品是讲解诗词格律的微课,他还在现场用中古音朗诵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精彩的“跨界”表现为他赢得评委青睐,这独特的经历正得益于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万曼璐把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和研究方向,更把它带到校园之外向大众普及。在工作之余,她还开设了线上微音频科普节目《汉语汉字与传统文化》、线上音频课《汉语的前世今生》,让大众了解汉语、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受众达数千人。这些科普工作又能为教学提供更多补充,因而她乐此不疲。

“万老师富有人格魅力,她气质恬静文雅,对待课程和同学非常负责,她本人的言行即是对博雅和古典的诠释。”“万老师的课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她真的很有耐心,对学生很热情,每次跟她接触,我都会感觉超级温暖。”学生们这样评价她。任教6年来,万曼璐始终以培养具有广阔视野、深刻思想的人才为己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以广博的知识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一批有一批学生。

从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全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万曼璐的付出收获了诸多荣誉。她说,每多一次荣誉,就多一份责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荣誉从来不是终点,怀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初心,她仍在继续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