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中科院力学所洪友士研究员出席工程科学前沿讲坛并做报告

日期 : 2017-11-21
摘要
应航空航天学院邀请,中科院力学所洪友士研究员于2017年11月20日—22日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于2017年11月21日下午出席工程学部主办的工程科学前沿讲坛,在A8204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超高周疲劳-关键问题与挑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航空航天学院彭向和教授主持。

应航空航天学院邀请,中科院力学所洪友士研究员于2017年11月20日—22日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于2017年11月21日下午出席工程学部主办的工程科学前沿讲坛,在A8204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超高周疲劳-关键问题与挑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航空航天学院彭向和教授主持。洪友士讲座照片1.jpg                                           

超高周疲劳(VHCF)指在低于传统疲劳极限的循环应力下,疲劳寿命在107以上的高强合金的疲劳损伤与断裂行为。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疲劳研究的极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洪友士研究员首先引入发动机叶片、高速车轴、桥梁钢索等部件需108及以上周次的疲劳寿命,甚至要求达到1010 周次的工程实例,并进一步就超高周疲劳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和系列超高周疲劳国际会议引出了超高周疲劳问题的概念,以及研究超高周疲劳的研究价值。洪友士研究员围绕超高周疲劳的主要特点,重点讲解了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机理及裂纹源区的变形和损伤特征,他认为FGA是VHCF裂纹萌生特征区,对特征区参量以及FGA的寿命与速率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其课题组还通过TEM、FIB等手段精细检测了不同高强钢的“细晶区”(FGA)和“鱼眼”(FiE)形貌,并提出了FGA的形成机理:萌生裂纹面之间的大数往复挤压(NCP),造成裂纹尾迹的晶粒细化从而形成FGA。此过程与裂纹闭合效应和残余应力释放相联系,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了NCP模型,同时为制备纳米晶薄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思路。

洪友士讲座照片2.jpg


洪老师最后就传统教科书中疲劳寿命的概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报告深入浅出,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工程学部相关学院的五十余位师生认真听取了洪友士研究员的学术报告,大家就FGA的定义等有关问题同洪老师进行了深入讨论。

附:主讲人简介

洪友士博士为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力学组成员,多个国际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曾任中科力学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洪友士研究员在材料的力学性能,断裂力学与结构力学方面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成果丰富,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全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学技术奖,并于2017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