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人物专访】重大学子的动人“家书”

日期 : 2017-12-13
摘要
“我身在重庆,心在重庆,这里曾见证抗战的艰辛,更见证了胜利的喜悦,以这部戏向她致敬。”近日,重庆大学2010级新闻学院毕业生、青年戏剧编导王宏亮的团队精心编排的历史话剧——《重庆家书》先后登上了重庆大学、重庆大剧院的舞台。

《重庆家书》主要讲述了:1937年底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陪都米行商人任绍曾尽全力抗日,捐钱捐粮。其大儿子与邻居叶者成的儿子出川抗战,只能依靠书信与家人联系。任家小女儿与男友也积极参与新华日报社的抗日活动。而携日本女友池田英子归家的任启文却在家中掀起了巨大风波,但一心向往和平的池田英子逐渐被任家所接受却不幸牺牲于日军的轰炸……从而表现出了中日人民对于和平共同的渴望。

峥嵘岁月:战时重庆特殊记忆

WechatIMG7.jpeg

(《重庆家书》剧照)

这是王宏亮创作的第二部历史话剧,早在2010年,大学毕业的他在重庆戏剧界便初露锋芒。他的话剧《重庆往事·红色恋人》一经演出便斩获了“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等国家级奖项,获业界好评。

王宏亮说,之所以创作了第二部历史话剧,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重庆作为陪都历史时期感兴趣。在背负重任、承载压力的同时,这座城市的人民尽管遭遇了灾难性毁灭,尽管艰辛难捱,却依然有顽强的秉性去生存生活、去倾尽心力保家卫国。二是,他钟情于刻画乱世中小人物的情怀。家庭是社会和时代的缩影,在典型环境中,寻找典型人物。“在特殊的纷乱时期,世人的真、善、美会被放大。人物有故事,戏剧有张力,观众才有看点。”

重庆是一座有戏的城市,重庆人民是一群有故事的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戏剧。2013年下半年,他去上海参加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的年度创作会议,热烈的创作氛围对他触动很大,他下决心要创作这个剧本!至此,王宏亮确定了创作的主题。

乱世家人:与英子相遇在重庆

WechatIMG8.jpeg

(《重庆家书》剧照)

确定主题后,“一次查资料时,我发现一批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抗战家书。”这些尘封已久的家书,虽然隔着时空却让王宏亮感受到硝烟、苦难、思念和牵挂,以及和平人士、仁人志士以身救国、以死殉国的凛然决然。这其中就有重庆抗战时期,日籍反战人士绿川英子的信。

“她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中国留学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投身反战,我被深深打动了。她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她的故事在他的心中酝酿。他随即淘旧书、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历史中真实的绿川英子相遇。“仿佛是冥冥中的缘分,她注定要活在我的剧本中。” 她的故事在他的心中发酵。

写一个普通重庆家庭的抗战,这是他一早就想好的结构。在那个大时代里,个体太渺小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战争的洪流中,他们脆弱却又伟大,正是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不同个性,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人,因为家而牵连在一起,他们彼此冲突继而发展变化,从而编织出更广阔的社会图谱。他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他们的名字和形象在他脑子里活跃了起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连起了前线和后方,更连起了平凡而伟大的爱。到后来,这些家书串联起了三个家庭的命运,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思想脉络,他就以家书来为剧本命名了。

凝聚心血:还原一个真实重庆

WechatIMG13.jpeg

(《重庆家书》剧组)

从创作到排演,王宏亮的理念是尊重历史。剧组深入了解了重庆陪都时期的历史背景,从剧本到舞台都极力还原真实的历史。“我们剧本中塑造的每一个情节,舞台上呈现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服装、道具、舞美等,都能找到存在于历史中的痕迹。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和历史近些近些再近些。”舞台上的自来水管,有人讶然疑问: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重庆就已经通自来水了?王宏亮解释:1932年重庆通了自来水,而且是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才有经济实力安装,恰恰符合米商任家。剧中多次出现的家书均以繁体毛笔字写于宣纸上,演员朗读时把观众带回了当时。“剧本当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我不会也不敢编造,我尊重历史,尊重那些一直活在我生命中的他们。我常能听到他们对我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你知道我要做什么事、说什么话。’”

《重庆家书》中不仅包含了重庆的抗战记忆,也与重庆本土生活紧密结合,戏里具有丰富的重庆元素:舞美架构起重庆特有的梯坎风貌;背景音效里还有担担面等小吃叫卖声;台词里也安排了不少重庆特色词汇:剧中多次出现了“炒米糖开水”、“烧白”等具有重庆特色的食物,重庆言子“较场坝的土地——管得宽”一经演员说出更是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这些特有的重庆语言,重庆味道,重庆风貌引起观众共鸣。

《重庆家书》的演员、工作人员全是重大校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在校学生、话剧院演员、培训机构老师、文化馆艺术干部等,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利用课余、工作之余的晚上和周末紧张排练,顺利完成了作品。在排演过程中,“剧组亲同一家,数十个工作人员都把这件事情作为头等要事来付出心力。”《重庆家书》在重庆大学剧场装台合成演出的几天里,剧组的造型艺术指导老师,71岁的老艺术家段振中老师一直随剧组工作,他说:“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

在剧组暖人情、高品质的《重庆家书》几场演出后,不仅观众赞不绝口,业界专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市剧协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夏祖生说:“《重庆家书》是近几年重庆青年戏剧的优秀作品,通过抗战时期依靠家书联系这一历史现实架构故事,堪称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百姓生活的缩影。”

话剧奇缘:扎根重庆热情不灭

WechatIMG14.jpeg

(王宏亮)

学生时代的王宏亮便醉心于话剧创作。最初他是话剧演员,高一时被同学恶作剧报名“被迫”成为学校话剧社《少年天子》的主角康熙皇帝。排演过程中,他对话剧由无感、担心影响学习变为了兴趣浓厚、每天都期待排练。王宏亮入戏很快,与角色合二为一。在排练之余,有人在操场上远远见他,凭他的“皇帝”的走路姿态便确认他是王宏亮。

高二时他开始尝试创作剧本。为了创作话剧《家》,他深入读完了巴金三部曲,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合理改编。经过辛勤的编排,话剧一经演出便获赞无数。

2006年王宏亮考入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校期间,曾获重庆大学青年五四奖章,曾任重庆大学学生艺术团副团长、缙云话剧社社长,现任缙云话剧队艺术指导。《重庆家书》提到的“重庆大学乡村宣传团”是缙云话剧队的前身,于1937年12月21日组建。王宏亮说:“近十年,话剧队在原创剧目方面,由兴盛到低谷,甚至一度在重庆市重要的戏剧展中难觅踪影。但是重大戏剧人从未放弃过戏剧,我们一直在努力,在积累。潮落后必有潮起,幸福总会来敲门。”

《重庆家书》致观众的信中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虽然1937已经走远,但我们依然在这里,在那段不曾忘却的记忆里。盼归。”那段特殊的记忆由王宏亮等戏剧人才生动演绎着。

这是一封家书,又不只是一封家书。 它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又不只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它属于重庆,又不只属于重庆。这是一封,写给所有人的,最动人的家书。

这封家书致重庆,致重庆的你我,致你我的重庆。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