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通识讲座】国文大讲堂(第一讲):《诗经》的文化精神

作者 : 博雅学院 何骞

日期 : 2018-03-31
摘要
2018年3月31日晚,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博雅学院主办的“国文大讲堂讲座”第一讲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Z125报告厅举行。

 2018年3月31日晚,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博雅学院主办的“国文大讲堂讲座”第一讲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Z125报告厅举行。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山教授作了题为“诗经的文化精神”的精彩演讲。重庆大学高研院刘扬教授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高研院&博雅学院的部分师生及校内外国学爱好者参与了此次讲座。

4_副本.jpg

  李山教授的演讲从“经典”二字的含义切入,将五经经典之一的“诗三百”引到听众的视野之中,开启了本次讲座关于“诗经”的主题。首先从诗经的定义入手,李山教授介绍说道,在大多数诗经著作的简介中,《诗经》被认作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将《诗经》看作是一部诗歌集的著作,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如果把诗经当作诗歌集去看待,其中的某些篇章会看不通。李山教授定义到,诗经是一部集,但不等同于普通的文人诗集,研究诗经必须从一手的实质来研究,才能够了然其中大义。并以周颂的《敬之》篇为例,通过分析《敬之》篇与普通文集文章的差异性,佐证这一观点。

3_副本.jpg

  结束了对《诗经》定义的探讨,李山教授指出《诗经》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结果。在这里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中国诗篇的记载究竟从何时开始?有些学者认为商代即有了诗歌,《诗经》中的商颂就是商时期的作品。李山教授对这一观点持反对的意见,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一定同步,商朝虽然能制造很好的青铜器但却不一定会有诗歌。《左传·襄公十年》中的桑林舞、饕餮纹、人面方鼎、殷商时期盖房杀人祭奠传统等例子,证明了殷商时期文化带有暴力、野蛮的色彩。然而《诗经》纯然干净,显然不符合殷商时期血腥、残酷的文化,所以《商颂》不会是商时期的作品。而后以小雅的《斯干》篇、西周建筑考古等例子,展现了西周时期人们善良、规矩的精神风貌,证明了西周较之殷商来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大进步和飞跃。同时将西周时期的精神文明与《诗经》所呈现的气质进行匹配,论证了商颂五篇实则是西周时期的作品。既然《诗经》中的商颂五篇产生于西周而不是商朝,也就进一步说明《诗经》实乃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结果。

  李山教授提出,新的文明之下能够看到一种新的文化交融。周人在战胜殷商之后,对殷商战俘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政策,反而给予他们出路,使他们各田其田、各宅其宅。长此以往,殷商和周两个族群就开始慢慢地融合,其族群的界线也就慢慢消除。《诗经》之中有几首诗恰好能够反映这种文化交融。《有客》一篇为宋微子朝周时,周王设宴践行所唱的乐歌。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周王以客之礼相待,足以看出两个族群的交融。西周中期的“雅”、“颂”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与族群的融合有莫大的关系。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离不开《诗经》,固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所以今天读《诗经》,我们既能够从中读到优美的诗篇,也能从中感知古人的审美原则、文化原则,亦能体会到我们民族在文化创生时代的广阔心胸和精神气象。

5_副本.jpg

随后,刘扬教授对李山教授的演讲做了总结和概述,认为李山教授出入于经典,深入浅出地对《诗经》中的政治文化、历史文化、礼乐文化和审美文化进行了阐释,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明的理解。最后,在场的三位听众针对讲座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提问,李山教授作出了相应的解答和回应。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