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赴山东禹城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日期 : 2018-07-19
摘要
2017年7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行天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团委书记杨华老师的带领下历时两天抵达山东禹城。本次社会实践旨在了解禹城少数民族乡镇的基层党组织及其建设现状,考察少数民族党建情况,协商共建传习所事宜。

2017年7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行天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团委书记杨华老师的带领下历时两天抵达山东禹城。本次社会实践旨在了解禹城少数民族乡镇的基层党组织及其建设现状,考察少数民族党建情况,协商共建传习所事宜。 学校10.jpg

从渝出发

距离重庆1600公里之外的山东禹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是大禹治水之域,酿酒之乡,扒鸡之城,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紧邻市区的十里望回族乡,是德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正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基地。全乡总面积57平方公里,辖77个行政村,2.8万人,其中回族512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8.2%。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荣获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ADA8D4A0E612233FCB79EEE96AF878C0_副本.jpg

实践团到达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

慎终追远,薪尽火传

十里望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众多。原政府驻地十里望村,村前有禹王亭旧址。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展望水势十里,故名十里望。境内有禹王亭、禹王大殿、天主教堂、清真寺等景观。一条河流淌千年,从汹涌到平静,千年的物是人非,爱恨离别随河水流过,英雄抑或凡人终归黄土,唯有禹的身影伴随精神驻足千年。纵观禹王亭公园,柔风扶柳,松柏常青;花卉争芳、绿茵成坪。民族风格的建筑群隐透着历史的肃穆;惠风扬洒着宜人的清香。大禹文化把历史陈迹推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愿大禹为民奉献的精神千古传承,以教后人。

  学校8.jpg   管理人员为大家讲解大禹治水

 学校7.jpg

悠久的文明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始建于永乐11年的韩家寨清真寺,初为三间土房,后在上级党委、政府关怀下和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捐资下,建起了拥有伊斯兰风格、面积为700余平方米、可容纳千人的清真寺大殿。因韩寨有“一门三知府,父子九等科”,故大殿前厦和南北讲堂前分别悬挂清乾隆“清真古教”和康熙“万有根源”以及咸丰“状元即第”匾。在阿訇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庄严肃穆的清真教堂和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

峥嵘岁月,辉煌历程

该乡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曾留下了回民支队的足迹,涌现出韩哲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传承着浓厚爱国爱教的伊斯兰文化,又弘扬着当年红色堡垒村的革命传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31年,倭寇进犯韩寨,韩寨涌现了大批革命烈士,在齐鲁大地播撒着革命火种。不少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学校4.jpg

              阿訇在讲解回族同胞的抗战历史

在这里,大家看到了清真寺的庄严肃穆、状元匾的雄浑巍峨,铮铮汉槐挺拔屹立,见证着古村落的沧桑变迁;还有那,泛黄残页的族谱、斑驳陆离的墓碑,记述着韩氏家族的历经迁徙、生存繁衍·······在这里,同学们听到了美丽传说的引人入胜、动人故事的扣人心弦,地下交通站的不朽传奇、回民连打鬼子威震敌胆;还有那共产党播洒火种、基层民兵踊跃支前,传唱着回镇儿女的忠贞赤诚、披肝沥胆······

 回眸往事,辉煌苦难。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感慨,心灵震撼;铭记历史,坚守初心,一幕幕,一景景,催人奋进,勇往直前。无论是大禹治水的年代,还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亦或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回民镇人民始终秉持着爱党爱国、守法奉教的宗旨,发扬革命传统,弘扬优秀文化,铭记历史,传承根脉、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以党和国家利益为大局,坚持民族团结和公序良俗,团结奋进、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前行。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