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陈思和教授来高研院&amp博雅学院举办“重大讲座”: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

日期 : 2018-11-24
摘要
2018年11月24日下午14时,主题讲座“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主讲,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邹羽教授主持。

2018年11月24日下午14时,讲座“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主讲,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以下简称“高研院”)院邹羽教授主持。高研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校内外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讲座。

1_副本.jpg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被纳入世界文化格局,其文学主潮带有鲜明的世界性因素;研究中国文学和中国现代作家因此也不能不考虑其与世界的关系。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文化影响也是陈思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次讲座旨在围绕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进行主题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实证为基础的影响研究提出质疑,从而指出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重审中外文学交流的必要性。

2_副本.jpg

讲座伊始,陈教授介绍了提出“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理由。通过对比较文学概念在西方及中国发展历程的简要回溯,陈教授指出,人们在探求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往往趋向于“求异”,但学科研究不应该局限于探求表面之异,而更应该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以及其背后蕴含的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奠定了本次讲座的总体基调。

随后,陈教授就比较文学研究的两大学派及中国学界对其接受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法国学派注重研究别国文学对欧洲文学的模仿,而美国学派则强调通过平行比较的方法考察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文学研究从法国学派向美国学派的过渡反映出了全球化的深化发展。然而,就中国学界对于两大学派的接受情况看,中国学者更加倾心于法国学派,因为其注重考证的特质与中国的学术传统更加契合。陈教授指出,中国学者对于实证方法的推崇固然有一定意义,但却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对话关系造成了遮蔽。

接着,针对法国学派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陈教授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其弊病所在。他先后介绍了通行比较文学教材论述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接受时肯定某些影响而忽视另一些影响的草率做法、胡适“八不主义”被长期质疑为抄袭美国意象诗派宣言的争议性行为以及学者论及曹禺的《雷雨》时过分夸大古希腊命运观念及奥尼尔剧作对其影响的现象,从而指出了实证研究的问题所在。他表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调动起大量积淀在他意识深层的文化信息,包括远期与近期的阅读信息,外来影响的某些信息或许会成为他感情爆发的某种引线,也可能成为某些情节布局的启发点,但这实则属于作家个人精神独创的一部分,因为在无数文化信息共同熔铸成新的艺术形象的合成过程中,某一个具体的外来影响其实是微不足道的。陈教授认为,实证的方法固然能够帮助开展一些比较表层的研究,但却无法更深入地解说作家的艺术创作,因此作用非常有限。

最后,陈教授对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研究进行了小结。他指出,学者应该将自己从实证主义研究中解放出来,把研究聚焦点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与新生的道路上,反映中国文化在全球性资本主义文化结构中的民族立场,实现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就实证主义的局限、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的新方法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了交流,陈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听众们受益匪浅。

此次讲座使同学们深化了对于中国文学中世界性因素的理解,培养了对于文学研究更开放多元的认识。激励同学们汲取此次讲座的养料,以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投入未来的文学学习。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