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文字斋讲座】浅谈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文史研究中的运用

日期 : 2019-04-19
摘要
2019年4月19日晚7:00-9:00,文字斋讲座第九十三讲“浅谈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文史研究中的运用”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先生主讲,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黄瑞成教授主持,万曼璐副教授评议。高研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校外人士参加了本次讲座。

2019年4月19日晚7:00-9:00,文字斋讲座第九十三讲“浅谈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文史研究中的运用”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先生主讲,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黄瑞成教授主持,万曼璐副教授评议。高研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校外人士参加了本次讲座。

123.jpg

孟蓬生从六个方面谈论了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文史研究中的运用。引言部分,孟老师以张之洞《书目答问》中的一段话开启了今天的讲座,“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引语意在说明小学为经、史等学问的门径。而进入音韵学之门需要具备三种观念:一是系统观念,要熟悉中古和上古语音系统中声、韵、摄、开合等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对立和互补关系,即熟悉各时期音系格局,通过共时平面上的语音系统来探究历时发展;二是具备历史观念,从汉语语音史角度看,可把语音发展粗略地划分为,前上古音-上古音-中古音-现代音,但事实上这种划分还只是以“一脉单传”的眼光看问题,没有考虑方言因素,而汉语语音史的发展不可能是一脉单传的,方言之间的交互影响在所难免;三是客观看待音转范围的广泛性,文献中出现的音转并不是一时一地发生的,由于历史和方言的变化,造成了通转的宽泛,对待通转,要秉持“说有易,说无难”的态度。接下来,孟老师以具体实例从古文字学、汉语史、古典文献学、古代史、古代文学、古代哲学等六个研究领域分述音韵学的运用。

第一部分,音韵学在古文字学中的运用,孟老师以出土文献中的古文字实例为证,从韵文、谐声、假借等方面出示了考证单个汉字含义的方式。第二部分,音韵学在汉语史中的运用,此部分示例了词汇单位的同一性问题和语法单位的同一性问题,其中孟老师以《诗经·小雅·角弓》《庄子·逍遥游》《楚辞·招魂》《淮南子·诠言训》等文本为证据,指出古籍中一些“流”显然不是“流动”之意,而是“融化”之意,并运用音韵学知识揭示“流”与“融”相通的关系;语法同一性问题,孟老师从传世文献中列举一组带否定词和代词的“或”字句,如《诗·小雅·天保》中“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孟子·滕文公》中“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等,说明“或”在这里具有指示宾语的句法结构功能,与“有”的作用类似,进而通过音韵学知识剖析,指出“或”与“有”在语音上相通,证明了“或”在这些句子里与“有”的同一性。第三部分,音韵学在古典文献学中的运用,这一部分,孟老师以“郵无正(政)”“郵无卹”的异文为例,说明熟知音韵学在古典文献理校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这个部分中,孟老师还揭示了《说文》中“隐性声训”的条例。第四部分,音韵学在古代史中的运用,孟老师以楚武王名为例,用音韵学知识分析了清华简《楚居》第七简中楚武王名的字形结构,解释了简文与传世文献所记楚武王之名的对应关系。第五部分,音韵学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孟老师讲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大类诗歌,一般都是韵文,若没有相应的音韵学知识,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会大打折扣,此外,孟老师列举古代传说中舜眼睛里有两个瞳仁、禹父亲鲧曾偷盗玉帝的“息壤”等故事,以音韵学知识解释了这些神话事例背后所蕴含的实际意义,以此说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常常跟语音相关,需要靠音韵学知识来理解其中的源流或嬗变关系。第六部分,音韵学在古代哲学研究中的运用,孟老师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太一”概念出示,音韵学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重要概念的作用。

讲座点评环节,高研院万曼璐副教授以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了孟蓬生老师的讲座内容。万老师重申孟老师引言部分提到的学习音韵学需要具备的三个系统观念,谈论了从孟老师讲座中体会到的治学方法和态度,并代表古典文献研究的老师及学生向孟老师请教如何学好音韵学。孟老师对学好音韵学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基础知识的要求:要具备扎实的音韵学基础知识,并去询问这些基础知识是如何推理出来的,不仅要记,更要理解和探源,而且要有用音韵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二是态度要求,读书要有一个较真的劲,每有疑惑的地方不要不求甚解,而要勤于动手,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其中探究一番。

321.jpg

讲座最后,主持人黄瑞成从西学角度对当晚的讲座内容作了引申:当代西方第一哲人海德格尔主张,基于声音的“听”优先于基于形象的“看”,这颠覆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当我们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会发现希腊传统的开端正是一位盲诗人荷马,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更是为了避免万物纷扰而戳瞎了自己的双眼,“目盲”反倒赋予耳朵以倾听真实的能力!可见,语音学和音韵学对于西方文明研究,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真正沟通古今,必须要靠音韵学和语音学。

本场讲座的重要启示在于:“小学”研究是进入中国古代文史类研究的门径,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路途中,音韵学这门学问是真正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之要津,也是真正了解西方传统之佳径。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