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东风既来 万树花开 重庆大学校史研究团队纪实

日期 : 2019-04-26
摘要
今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重庆大学迎来了建校90周年的生日。在举校欢庆之际,整理校史资料,重新编写校史文化工作被赋予重要地位。研究校史文化几乎是每个大学的重要工作,而与诸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他一些国内著名高校的校史研究相比,重庆大学有一支不寻常的学生校史团队。

今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重庆大学迎来了建校90周年的生日。在举校欢庆之际,整理校史资料,重新编写校史文化,以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传承文化、开创未来等工作被赋予重要地位。

研究校史文化几乎是每个大学的重要工作,而与诸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他一些国内著名高校的校史研究相比,重庆大学有一支不寻常的学生校史研究队伍。负责人2017级新闻学院本科生蓝剑锋说:“我们对校史的研究和现有的校史研究不同,我们以大学生读校史为特色视觉,发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史文化。这种视角让整个研究更加关注学生生活、学生感受,真正让学生喜欢读校史,对校史感兴趣。”

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团队成员在自我推荐和老师引荐下加入校史研究会,在新闻学院张瑾教授的带领下,一直走到现在。校史研究会分成3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负责不同的研究主题内容。

QQ图片20190402121955.png

研史不惧远征难

当校史研究会初步探索式地研究,挡在前进路上的第一座大山,是资料短缺。蓝剑锋是“校友冯简历史研究”分队的学生之一,工作期间,辗转于图书馆、校史馆与校档案馆之间成为他的日常。而重庆市档案馆地理位置偏僻,还每天有打印资料的数量上限。

“真的太难了,”他说道,“冯简的资料有二十多页,需要现场进行价值判断。”不清晰的档案,难以辨认的文言文和繁体字,庞大的解读量……经过资料扫描、翻查字典、请教老师等努力,蓝剑锋与小组成员整理好了原件,并挖掘出其中的含义。

夏子惠所在的分队专注于研究20世纪30—40年代的学生管理制度,因为资料的稀少,已经二易选题。最后,即使是把时间精确在大轰炸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资料混乱,并且部分时间段的数据缺失,难以连成整体。资料查到现在,还可能远赴南京继续搜集。

资金短缺问题也曾一度使校史研究工作止步不前。幸运的是上天眷顾,一次讲座,机缘巧合下团队项目得到校友的赏识,团队得到了第一笔赞助。后来,项目幸运的得到档案馆和新闻学院的认可,项目经费从最初的一千元逐渐丰裕起来。

“所有对项目感兴趣的,能帮上忙的,都参与进来了。”“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现在研究出成果,还在于我们能够鼓励、帮助更多的同学参与这项研究,而且我们研究校史本身也成为了校史。”团队成员都明白,从史海中苦苦淬炼出成果的背后,是众人拾柴而燃起的火焰。

QQ图片20190402121933.jpg

(团队合影)

众志归一终成城

“她很忙很忙,但还是‘全方位’地关心我们。”

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历史研究中心主任……身兼多任,职务繁忙的张瑾教授是团队研究路上的指路人。

蓝剑锋记得,有一次布置读书分享会会场时,她担心前去帮忙的学生去得太早而没吃早饭,于是在办公室准备了很多饼干、牛奶和水果。在平日里,她也会主动询问成员的学业情况。

校史研究团队的“根据地”——综合楼一楼校史工作站,也是师生一起布置的。深褐色书柜里的书籍,墙上相框里的黑白照片,张瑾教授带来的植物也仍在木桌上翠绿着。

她对于治学的严谨也对校史研究会成员蓝剑锋等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师一直在强调,要从史料出发,有一分史料说一段话”,不只是历史研究,“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妄加揣测,要有根据。”

除了张瑾教授,团队还可以根据项目特色灵活地选择其他老师。这为研究的开展打通了一条便捷之路——掌管新闻学院管摄影器材、实验室的郜亚楠老师平时不授课,但他还是成为了纪录片拍摄团队的老师;理论性更强的团队可以自由地选择人文高等研究院的老师指导。

一杯春风酒,十年夜雨灯

蓝剑锋笑称这个校史研究项目是“黄埔军校一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会遇前所未遇之难题,但也能成前所未成之成果。

在研究内容方面,冯简档案的解释分析已经完成了20余份。还不仅止与此,《重庆大学校史人物故事专题片创作——以冯简为例》的剧本创作基本结束,10分钟视频短片即将开拍。

在内容推广方面,校史研究团队将研究成果形成电子文档,通过各种努力寻找到传播平台,他们的文章经《重庆大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扩大了影响力。此外,蓝剑锋透露,他们将带着研究成果参加今年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联合弘深、法学、商学、光电工程以及软件等学院的同学研发出一个具有推送校史功能的软件平台。“不仅是我们团队的成果,以后我们项目研究中心的所有成果都可以发布通过它展现出来”他解释。

他们在幽长暗淡的历史回廊里搜寻,那里有无数蒙尘的老照片,而校史研究团队正经历的这一切,不过是让那些被掩盖的、有关重大的人和重大的事,以更有生命力的方式在今天呈现,让每一个重大人,能够更加真切地看见一张张或是喜悦,或是悲戚的脸,更加真切地体会诞生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的每一次呼吸,更加真切地感受何谓重大的精神,何谓重大人的担当,感恩成长于斯。

或许成果不尽人意,又或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东风吹,万花将开。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