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大学第三届学术活动月专家系列讲座之美国摩天大楼发展史

日期 : 2019-05-09
摘要
2019年5月9日晚7:30,Ian MacLanchlan带来了他当日的第二场讲座——“美国摩天楼的演变研究1870-1925”,本次专家讲座在重大B区建筑城规学院建卒厅举办。

2019年5月9日晚上,Ian MacLanchlan带来了他当日的第二场讲座——“美国摩天楼的演变研究1870-1925”,Ian MacLanchlan是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地理学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访问教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本次专家讲座在重大B区建筑城规学院建卒厅举办。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和重庆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外联络办公室承办,由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协办。

图片1.jpg

首先Ian MacLanchlan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了摩天大楼的观景视角与自己居住与工作的低层建筑有很大差异,这也成为他研究摩天大楼的一个契机。

随后,Ian MacLanchlan解释了在中国挑选摩天大楼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建筑高度随着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Ian MacLanchlan以一张中国主要大城市建筑的高度分布图标佐证这一点,图表显示,截止2010年,重庆的高层建筑已超过总建筑占比的30%。

图片2.jpg接着,Ian MacLanchlan介绍了在1970年之前,美国的高层建筑虽然到了摩天大楼的规模,但是缺乏技术含量和设计思想。将1970年的状况与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摩天大楼建设情况比较,Ian MacLanchlan指出当时世界最高楼都在北美地区,而现在世界最高楼的前十名大多都在中国(深圳、广州、北京、上海)。中国的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国家,其超高层建筑量超过了世界总量的50%。

Ian MacLanchlan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解释摩天大楼的爆发式发展。每个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对应一次摩天大楼的大发展。第一阶段的发展在1785-1845年之间,这一时期主要是水动力、钢铁行业、生产机械化方面的发展,出现了钢梁和框架结构;第二阶段的发展在1845-1900年之间,这一时期主要是蒸汽动力、铁路交通和信息媒体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报社和工厂;第三阶段的发展在1990-1990年之间,这一时期主要是电子、化学、内燃机的革新。

而后,Ian MacLanchlan介绍了1870-1925年美国摩天大楼的基本情况,该时期共建有300多栋摩天大楼,多为9-20层建筑,少数达到四五十层,结构为部分钢架的砖墙结构。Ian MacLanchlan以熨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伍尔沃斯大楼(Woolworth Building)等7栋当时有名的摩天大楼展示了当时的盛况。在这一时期,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和芝加哥学派的核心人物,路易斯·沙利文被视为“现代摩天大楼之父”。他对后来的摩天楼在建造工艺和装饰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Ian MacLanchlan以箭牌大厦(Wrigley Building)、吉拉达(La Giralda)等7栋建筑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摩天楼的典型特征:钢架结构、大面积网格窗、经典柱式。

最后,Ian MacLanchlan对今天的讲座做了简要小结,他认为摩天楼是当时美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代表,摩天楼既是居住的机器,也是艺术的产物,在1870到1925年的55年里,美国摩天楼从不到10层发展成高达50层,而今,第二个摩天楼大发展的时代属于中国。

图片3.jpg图片4.jpg

在互动交流环节,蒋文进行了小结,听众们与Ian MacLanchlan探讨了中西方社会关系结构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现场气氛活跃。

 摄影:冉佳珞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