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首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青年论坛召开

日期 : 2019-12-14
摘要
2019年12月13日-14日,首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青年论坛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召开。本次大会旨在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开拓研究路径,催化设计创新,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健康发展。

2019年12月13日-14日,首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青年论坛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江流域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同时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本次大会旨在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开拓研究路径,催化设计创新,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健康发展。

1.JPG

参会嘉宾合影

12月14日上午9点,首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青年论坛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拉开帷幕。会议开幕式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刘骏副教授主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褚冬竹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教授先后致辞。来自国内外10余所院校及科研的专家学者针对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与景观遗产、生态智慧与在地实践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2.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刘骏副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付彦荣表示,本次论坛召开适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为一级学会30周年,论坛主题亦极具时代意义。付彦荣嘱托青年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坚守科学家精神,要敢于承接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与要求。最后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3.JPG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付彦荣副秘书长致辞

褚冬竹以“青年”“人与自然”等会议关键词出发,简要解析了中国的《新青年》、《园冶》以及法国巴黎的《新精神》等著作。他从笛卡尔的科研步骤中提炼出了重视“基础问题”的科研精神,警示青年科学研究者应在研究中尊重客观,求真务实。

4.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褚冬竹教授致辞

杜春兰首先回顾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接着从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河文明切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资源问题与挑战。她强调,风景园林人应提升使命感,面向山地热土,始终秉承服务社会的初心。最后,她鼓励青年科研者作为中坚力量担起重任,为学科发展及国家的进步做贡献。

5.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教授致辞

“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

开幕式后,进行了“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罗丹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A.Jacob Odgaard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韩依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李云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汪洁琼、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外籍教师Yvonne Wang、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张云路分别做论坛报告。

6.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罗丹主持“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A.Jacob Odgaard报告题目为“River Meandering and Channel Stability”。他深入阐述了河道的规模界定、沉积特征导致的动态差异、河道典型稳定性问题及稳定技术等方面内容。最后,以若干治理实例展示了针对不同类型河道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技术方法。

7.JPG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A.Jacob Odgaard教授发言

韩依纹做了题为“当前城市林地景观格局对历史残存林地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以韩国首尔特别市为例(1972-2015)”的演讲。她以欧洲环境公署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预测报告引入生态环境危机这一议题。并以韩国首尔为研究对象地,在清晰界定历史残余生境概念的前提下,对首尔城市化进程中林地景观格局指数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进而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与历史残余林地生境质量的相关性。最后她提出,首尔当前新增的林地景观斑块对于历史残存林地生境质量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深思。

8.JPG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韩依纹发言

李云燕以“流域人居环境视角下的城市雨洪灾害研究思考”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分享。在全球城市灾害复杂且严重的背景下,仅从城市尺度解决城市雨洪灾害问题不再可行。他提出从流域视角进行雨洪灾害防治,并介绍了英国、美国等国外雨洪治理案例与经验。最后,对于西南地区多尺度流域复合嵌套的复杂水文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从流域尺度、城镇尺度以及社区尺度三个维度进行空间规划,并在实际项目中加以运用,为城市雨洪灾害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9.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李云燕发言

汪洁琼以“知否?识否?学科融合的循证设计与水绿耦合生态实践”为题进行了报告分享。当前,风景园林生态实践践行者们普遍面临着生态绩效难以验证、科学支撑不足等问题。她倡导设计应从传统的、以美学和设计理论方法为核心的经验设计范式走向设计结合研究的循证设计范式——巴斯德范式。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提升的空间形态优化方式,促进风景园林、环境工程及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共融。最后以昆山市重要湖泊水系生态绿地规划和太仓工业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等实践项目,展现了从寻科学之证到生态实践项目落地的全过程。

10.JP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汪洁琼发言

Yvonne Wang以“ Integrated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as a Part of Flood Resilience Strategy——Learning From Selected Projects Along Brisbane River”为主题,介绍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河治理项目中洪水韧性策略下的景观和规划设计。布里斯班主题多样的滨河公园从活动多样性、环境生态性、历史文化性等方面为城市活力带来了转机,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为沿河区域带动活力,形成了以河流为主线的高活力文化带。

11.JPG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外籍教师Yvonne Wang发言

赵珂做了题为“都江堰灌区生态智慧与水生态体系规划”的报告。2008年汶川震后为应对水危机问题,四川新都区提出再造一个都江堰。赵珂将关注焦点从都江堰扩展至整个都江堰灌区,分析了都江堰灌区历史上自然水系与人工渠系共存的营建智慧。并在剖析当前新都水系存在的水空间消失、水源单一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势导水,蓄水节水,净水回水,消水补水和借水还水五大规划策略。最后介绍了北部商城生态空间塑造与利用措施。

12.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珂发言

张云路报告题目为“韧性的生态与景观系统构建:黄河流域新乡段景观多尺度规划实践探索”。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中央战略的向导下,张云路及其团队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促进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在河南新乡段的研究实践中,他从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景区空间、文化空间五个方面展开空间规划,提出了水利提升优化、营造多层次的山水关系、绿地空间营建等措施,并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实现河流综合治理。

13.JP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张云路发言

精彩发言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毛华松教授、徐琴弘深青年教师与报告嘉宾就“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互动交流。现场嘉宾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气氛活跃。

14.jpg

“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交流

“自然资源与景观遗产”专题研讨

14日下午,“自然资源与景观遗产”专题研讨正式开始。本场专题研讨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孔明亮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郭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彭琳,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王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春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赵智聪分别做了报告。

15.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孔明亮主持“自然资源与景观遗产”专题

郭巍以“长江中下游圩田景观研究:形态、类型和影响”为题进行报告分享。基于大量的历史图文资料和数据整理,阐明了圩田景观的历史沿革,以及圩田景观的内部系统、水文环境以及人工干预特征。他向我们展示了自然水环境差异背景下圩田开垦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太湖地区、巢湖地区、洞庭湖地区等区域的圩田分布。并以太湖平原为重点,介绍其发展沿革、理想形制、水利系统、海塘系统等方面内容。最后他总结到,圩田开垦的逻辑贯穿了长江中下游水网平原,使得这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土地划分、聚落营建和风景营建高度融合。

16.JP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郭巍发言

李畅报告题目为“巴渝沿江场镇水码头研究”。他从城镇化和乡村情绪谈起,详细介绍了乡民意趣、乡土谱系、乡土景观等概念,并以巴渝沿江场镇重要组成要素——码头为重点对象展开演讲。他首先阐述了水码头的景观语法,介绍了滩涂空间、场口等;并分析了水码头的景观语义和精神信仰等特殊因素。最后他提出了当下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遗产,以及这些遗产是否可再进化发展等令人深思的问题。

17.JPG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畅发言

彭琳以“自然资源的文化属性浅析——以重庆为例”为主题展开演讲。她以2008年被炸毁的长江呼归石为引,提出在自然资源保护新时代背景下,应重视保护承载了丰厚文化内涵的自然物。它们是承载地方文化的广阔语境,与日常性的地方生活紧密相关。接着她介绍了国外的天然纪念物、文化景观及荒野文化等相近概念。并回到本土,从精神信仰、地方认知、生产生活、水陆交通、军事防御、科技技术六个层面,对重庆自然资源的文化进程、特征和内涵进行系统挖掘,最后提出对重庆自然资源文化的保护思考。

18.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彭琳发言

王玏以“汉水流域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过程动态演变研究”为题进行分享。她首先介绍了汉水流域城镇群的形成与演变,接着以武汉为例重点介绍其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过程和城镇的分布变迁,提出武汉汉水流域在四个主要时期的特点:多元混置、双核并置、三镇独建设与融合共治。并从有形、无形两个层面详细梳理武汉城市历史景观构成要素。最后探讨了武汉城市历史景观的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

19.JPG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王玏发言

张春彦以“中西风景文化的出现及观看之道”为题进行分享。他首先抛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遗产应该保护什么、传承什么两个根源性的问题。回到人与自然这一亘古话题,他认为人类建立的世界是基于我们对大地的记忆与思考。随后,他引介了界定风景出现的六个标准:赞美某地之美的文学形式、娱乐性花园、以获得风景为目的进行规划的建筑、描绘环境的绘画作品、一个或多个可以表达“风景”之意的词语、对“风景”的明晰思考。最后解读了中国风景观看之道的三点内涵:审美主体与点固定的仰观俯察、审美主体视点游移变化的远望近察以及强调回旋性的循环往复式的观察。

20.jpg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春彦教授发言

赵智聪做了题为“基于价值保护的国家公园生态体验规划探索——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的演讲。她首先简单阐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现状问题,以及国家公园的体制建设情况,并详细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规划内容与技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的开展是建立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价值和载体详细分析与保护基础之上。结合游客需求,通过对感知度和投入度的分析,规划了三类不同难度的生态体验路线。最后提出了的如何实现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 。

21.JPG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赵智聪发言

在互动交流环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冯棣副教授、肖竞副教授与报告嘉宾就“风景园林遗产概念的边界”“遗产概念的泛化”“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申请文化遗产”等问题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引人深思。

22.JPG

“自然资源与景观遗产”专题交流

“生态智慧与在地实践”专题研讨

短暂茶歇后,“生态智慧与在地实践”专题研讨正式开始。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李波主持,韩国江原研究院研究员咸光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袁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袁旸洋,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学系系主任张安,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景观学系副系主任郑晓笛分别做了演讲。

23.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李波主持“生态智慧与在地实践”专题

咸光珉报告题目为“The Practice and Task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Korea”。他首先介绍了韩国的近代化过程和低出生率、老龄化的城市背景,强调当前韩国城市再生的重要性。他从城市再生计划及法律的制定、国家预算的投入、城市再生支援中心的运营三个方面介绍了韩国城市再生的推进方向,并以江原道的两座城市为例详细阐述了城市再生事业的推进过程,提出了增加商圈文化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激活地区共同体并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的最终目标。

24.JPG

韩国江原研究院研究员咸光珉发言

围绕“‘草’生命景观的在地更新——以海绵城市草本群落设计种植为例 ”这一主题,袁嘉分享了自己的见解。针对“草”这个生命景观如何设计营造这一问题,他提出生态系统设计、塑造高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模拟自然群落结构、适生植物选择四个应对策略。之后他重点介绍了重庆市合川区森楷路市政雨水花园的实践探索,从场地问题出发构建设计思路,并对项目的海绵结构选择、植物平面配置、种子混播、景观动态的变化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城市中心功能区的实践、城市生态功能区的实践、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区的实践进行概述。最后他提出为了未来城市与居民的生态福祉要向自然时刻保持谦逊。

25.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袁嘉发言

袁旸洋围绕“低影响开发下的山地环境海绵系统研究 ——以南京官窑山李家山公园为例”的主题展开了演讲。首先通过引入低影响开发的相关概念,对山地环境水文过程与特点进行详细地阐述。她提出山地海绵系统有缓解径流压力、优化水资源分布、滞用结合改善生境的作用。接着以南京市李家山区为例,从海绵系统构建策略、控制目标与设施选用、山地环境海绵系统的设计这三个方面介绍山地海绵系统的构建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竖向均衡法则,对山顶、山体中部、山脚空间提出了相对应的构建策略。

26.JPG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袁旸洋发言

张安做了题为“景观遗产视角下的渔村可持续发展——以青山渔村为例”的演讲。他表示保护乡村景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对国内外渔村研究理论的详细梳理,阐述景观遗产视角下渔村研究的创新和价值意义。他表示渔村的实践要基于大量实验凝练出理论,并且理论需要理性演绎和观察验证,如此渔村的研究才会具有生命力。最后,他以崂山东麓青山渔村为例,分析了格局的动态演变,并向我们分享了调研与研究的过程和经验。

27.JPG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学系系主任张安发言

郑晓笛以“棕地群视角下的资源衰退型城市空间转型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为题进行了报告分享。她从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背景切入,梳理湖北黄石市棕地群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的价值,并以汉冶萍煤铁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钢钢厂等厂矿为例展示了当前黄石市棕地现状。接着,以美国底特律、德国鲁尔区为例调研了国外其他地区的棕地群现状和相关应对措施,总结出棕地群转型的区域性策略,包括个体与区域并进的整体性空间,和三个维度(空间聚集性、工业物质流、影响范围的溢出)等。最后得出黄石市棕地群空间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

28.JPG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景观学系副系主任郑晓笛发言

讲座之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叶林、讲师刘畅与报告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围绕如何平衡旧与新、人工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能不能依靠传统的生态智慧来解决等问题,与会嘉宾们分享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29.JPG

“生态智慧与在地实践”专题交流

“风景园林新生代”主题交流

此外,在首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青年论坛正式召开前夜,为了促进各高校教师间的深入交流,“风景园林新生代”主题交流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3A沙龙空间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的10余位教师在重庆歌乐山下、嘉陵江畔围桌夜话,就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工作与成长等话题进行讨论,现场交流气氛轻松而热烈。

30.jpg

“风景园林新生代”主题交流

12月14日下午6时,首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青年论坛进入尾声。闭幕式环节,杜春兰进行致辞。她对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祝愿青年工作者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取得卓越的成就。至此,首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青年论坛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摄影:耿艺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