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弘法筑爱 点亮希望

—— ——重庆大学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涪陵区
日期 : 2016-07-11
摘要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16年7月10日,由重庆大学法学院7名师生组成的“弘法筑爱 点亮希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重庆市涪陵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普法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16年7月10日,由重庆大学法学院7名师生组成的“弘法筑爱 点亮希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重庆市涪陵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普法宣传教育和扶贫关爱服务。

001 (2).jpg

7月11日是实践团抵达涪陵区的第二天,师生们来到了李渡街道水磨滩村和明家湾社区,冒着摄氏39度的高温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家庭,不仅发挥专业特长开展了“送法到乡村、普法进农户”的实践活动,还针对当地农村脱贫摘帽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以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001 (1).jpg

上午8时许,实践团一行人来到水磨滩村。恰值村党总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师生们受到热情邀请,也积极参与其中。随后,村党总支书记钟定宇带领师生们走访了村中的脱贫摘帽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途中,钟书记介绍了水磨滩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村现已实现全部脱贫的可喜成绩。钟书记说:“水磨滩村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因户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的要求,组建帮扶工作队、多次走访调查、精找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对所有建卡贫困户实施帮扶。一方面扶持产业发展、联系务工机会,另一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最终打赢了脱贫致富的攻坚战。”

001 (3).jpg

实践团在水磨滩村一共走访了十余户人家,向留守儿童赠送图书、文具礼包并同空巢老人促膝长谈,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他们的关怀。其中,留守儿童小斌(化名)的经历令师生们受到极大触动。小斌的父母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生下小斌,他的父亲因罪获刑,母亲则在其一岁时将其遗弃。因此,小斌的爷爷奶奶只能外出务工供其生活学习,自己则留在村中由年迈的曾祖父来抚养。实践团在了解了小斌的家庭情况后对他进行了法律援助和资金帮扶,并鼓励小斌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临别前之际,小斌的曾祖父对师生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承诺再苦再难也要将小斌抚养长大、培养成才。

001 (4).jpg

下午1点,结束了在水磨村的走访调研后,实践团顾不上休息,继续向明家湾社区行进。在党支部书记徐成位的带领下,师生们在社区服务中心向往来居民发放精心制作的“普法宣传手册”一百余份,并对他们提出的各种法律疑难问题进行热心细致地解答。普法宣传结束后,实践团来到了空巢老人王奶奶和留守儿童小奇(化名)的家中。小奇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奶奶独自照料。小奇性格内向怕生,不爱与人交流,在实践团哥哥姐姐们关心陪伴下,他终于露出了笑脸,还主动与大家分享他的玩具。临别前,小奇拿着实践团送出的彩色铅笔开心地挥舞小手。那一刻,一股暖流涌入师生们的心间,内心洋溢着莫大的幸福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相信通过今天下乡调研能让同学们知道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懂得回馈与感恩!”带队老师张雅莹说。

001 (5).jpg

重庆大学法学院“弘法筑爱 点亮希望”暑期社会实践团由1名辅导员老师和6名本科学生组成,受到了重庆大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和涪陵区政府有关部门的热烈欢迎。据悉,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实践团成员将继续发挥法学专业特长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