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虹影谈“我与重庆这个阴性词—出走也回归”

日期 : 2016-10-30
摘要
2016年10月30日星期日, 沙坪坝区图书馆与重庆大学学工部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报告厅共同组织了题为《我与重庆这个阴性词——出走也是回归》的讲座。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诗人虹影女士莅临重庆大学,在讲座中为重大师生讲述了她与重庆的不解之缘。

2016年10月30日星期日, 沙坪坝区图书馆与重庆大学学工部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报告厅共同组织了题为《我与重庆这个阴性词——出走也是回归》的讲座。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诗人虹影女士莅临重庆大学,在讲座中为重大师生讲述了她与重庆的不解之缘。

图片1.png

在讲座的开始,虹影女士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在保守年代,作为非婚生子而受到歧视的成长历程。然后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出走经历。文革前,年仅五六岁的她随自愿到偏远地区做知青的姐姐离开家乡,到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乡下。随后姐姐离开,虽然她被留在了异乡,但年幼的她感到“来自陌生人的关爱和温暖”。第一次的离家是非自愿的、被迫的。在乡下的她思念城市的亲人,后来被母亲接回重庆市读书的她又思念着身在农村的亲人。虹影女士说:“当时有两种贫困,物质上的困难尚可忍受,但读不到一本书这种精神上的贫困让我刻骨铭心。”  虹影女士的第二次出走是在十八岁生日见到自己的生父之后。见到生父的事情不仅使她多年的委屈爆发,也使她受到哥哥姐姐的批评。被要求选择究竟哪个才是家的她最终决定离开。“当时我并不知道要去哪儿,之后的十年,我一直在路上。”虹影女士如是说。

在虹影女士决定前往英国前,她回到了家中。得知生父因癌症世的消息、看到生父为她留下的嫁妆之后,虽然感到与他依旧很远,但她深受感动。之后她进行了自己的第三次出走:前往英国。在英国学习期间时,她写出了三本书。谈及这段经历时,她表示“沉浸在图书馆中,我深刻地意识到阅读与积累的重要性。”

2016年母亲去世后,她又写出《好二月花》和《饥饿女儿》续集。虹影女士向同学们感慨:“虽然母亲已经离去,但是我跟我的母亲永远在一起,跟我的故乡永远在一起,我离故乡越远,我也就离故乡越近。 ”最后,虹影女士以朗诵《饥饿的女儿》中的一首诗《在灾难之前,我们都是孩子》的方式为讲座画上句号。

图片2.png

在讲座结束后是提问环节。虹影女士就同学们“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生活经历坎坷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用什么支撑渺小的个人面对不可抗拒的社会”等问题给出了细致的回答,向大家阐述了自己的写作观、传授了生活经验。她对同学说:“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一直就有成为作家的梦想,想成为讲述故事的人。有了梦想,就一定要去实践,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可以把梦想付诸实践。”在谈到自己写的书籍获得巨大成功时,她表示:“我写的故事,不仅是我父母的故事,更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图片3.png

提问环节结束后,虹影女士为同学们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