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立德树人】李永毅:坚持“本色” 用知识和理性说服讲台下的人

日期 : 2017-07-05
摘要
人才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和战略布局,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专题研究人才问题。经宣传部与人事处、社科处、科技处、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共同协商,拟定了学校典型教师宣传建议名单,宣传部组织人员进行采访并根据成稿先后陆续推出优秀教师系列访谈。

初次见面,李永毅教授穿着休闲裤和衬衫,笑容谦逊的和记者打趣,说自己走在校园里还会被当作大学生,“我不想把自己置于一个长辈的地位。作为同伴,大家都是学习者”。

人1_副本.jpg


李永毅,本硕博都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现在是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重庆大学高研院博士生导师,英美文学和翻译硕士生导师。他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已有20年,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奖,先后讲授文学、翻译、文化方向二十门课程,在2012年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共发表过论文64篇,出版著作23部。

李永毅在学术路上走得踏实,在教学路上更是深受好评,而这些成绩在他看就是普通的工作,是学习,也是爱好。“工作的本质不仅是为了挣钱。教书本身是我的兴趣,科研也是兴趣,我觉得这很幸福。”

当老师要坚持“本色”

在教学上,李永毅认为虽然需要一定技巧,但更重要是坚持“本色”,即把基本功练好,“我教文学,就要对外国文学特别熟悉,这是最起码的。但这样还是不够,你需要一个更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有知识涉及到日语,就需要对日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当讲到英国文学翻译,有时会出现法语、德语,或者拉丁语、希腊语,我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

有的课堂可能用气氛来吸引学生,但李永毅是靠知识本身让学生感兴趣。他的课堂从不点名,一堂课下来像是参加完一场讲座。在课上,他并不只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学者,会用理性的视角谈论每个问题,分享自己思考角度和观点。例如上《宗教与神话》,讲到雅典城邦关系时,会谈到当前的国际局势;解读《变形记》中古罗马、古希腊人的宇宙观,会延伸到平行空间理论,以此对比古人和今人的宇宙观差异;当讲到希腊的罗马神话故事,会分享故事在艺术形式上的再现:绘画、雕塑等。他讲到圣经《新约》耶稣的神迹时,以《三国演义》中各式各样的“神迹”举例子;他还会分析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方式,古典文学对于现代艺术、文学等的影响……这种串联古今、跨文化比较的视野非常接地气。

要掌握学习的能力,因为知识本身会落伍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李永毅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他在采访中聊到AI(人工智能),“这(AI)是时下的热门领域,不感兴趣都不行,它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状况,很多人开始讨论大家将来都会失业。这个危险是真实存在的,AI对很多知识结构提出挑战,它的学习能力很强,你学50年,它只需要一天。因此,我们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落伍。知识本身就会落伍,我们人类如何保持不会掉队呢?那只有提高我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了。”

李老师的理想状态,是在课上引导学生学习,但不要约束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力,学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技能,同时还能意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能做到这点,那我觉得当老师的就功德无量了。”同样的,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你得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保持一颗好奇的心,这样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知识,并把这些“新发现”和学生们分享,不要照本宣科,也不能只看书,既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无字的书。

“你们是知道我的,一定要确认它的源头,才能让自己信服”

李永毅目前主要在用他的“第四外语”进行研究。“我的一外是英语,官方二外是日语,学了8年。但职称外语又考的是法语,是三外。我现在研究古罗马文学,基本都是用的拉丁语,就是用的我的四外。” 李老师笑称自己对二三外有些忘了,只有“四外”一直在用。

拉丁语是一种历史中的语言,目前全世界只有梵蒂冈教皇国还会使用。这种语言拥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和希腊语都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头。拉丁语的著作虽然有英语译本,但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信息损失,甚至翻译不当等问题。通过溯源——对拉丁语的掌握,他希望读到作品本来的样子,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和研究,“你们是知道我的,我一定要去把最初的原文找出来。我要确认它是什么意思,才能够让自己信服。当我听到别人怎么说时,未必能够信服。”

问及从事拉丁语的研究的困难,李永毅说:“国内第一个拉丁语专业在北外,只有这一个,本硕都没有,工具书很少,好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他会向同事夸耀自己拥有的“几亿资产”,那都是从国内外各个电子图书馆下载的书籍,“这些书价值3亿人民币了!”

他说,外国文学和哲学领域很多重要的文献现在还没有翻译过来,很多译者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作”。“在这点上我们做得很不好,比如说法国人出版一本书,三年必定会有英译本,这就很利于学术交流,咱们也应该这样。”

李永毅介绍起自己翻译的《贺拉斯全集》,这本书从拉丁语翻成中文,加上译注共有1800多页,从前期准备到完工用了将近十年,将在今年八九月份出版。翻译诗歌是最难的,不光是诗本身,还有注释,为了能让普通人都读懂,他必须在每一处原文都弄透彻了才翻译。“贺拉斯在文学和美学领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要想知道他到底写的是什么,就需要翻译。”而一直到2010年都还没人去做这件事,于是李永毅拾起了这根“难啃的骨头”。翻译工作很辛苦,稿费低,做纯学术翻译更是没有稿费。最忙碌时,他严格规定自己一天连续工作12小时,每小时休息10分钟。

人2_副本.jpg

别被“优秀”绑架,别太计较得失

谈到学生培养问题,李永毅认为当前人们太强调“成功学”,“我们容易被‘优秀’这个词绑架,但我希望我的学生和孩子大器晚成”。 好的教育应当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上进心,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

他说“大器晚成”有个好处,就是一辈子都在发展,并且在早期没有太多干扰,他人不会对你寄望过高,压力就少。“我希望一辈子都有学习的动力,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有进步,这样无论如何,到最后他都会有成就。” 他聊起自己教过的“好学生”都有个特点,多多少少有点“不务正业”,意思是说不止专注于某件事上,而是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都想尝试,眼界开阔。他会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培养人文情怀和全球视野。他借用韩愈的“无诱于势利,无望其速成”告诫学生,不要被短时期的势利诱惑,把时间省下来用在该用力的地方,会有大作为。以学习外语为例,任何一门外语想学好没个10年8年是不可能的,不要期待速成。

在李永毅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现在“成功学”给人灌输了一种“你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的观念。其实,能否“成事”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在掌控之外的,“我做了所有我该做的事情,这一辈子就满足了。在失败的时候也就不会太痛苦,就不会太计较得失,因为我做了喜欢的事、有价值的事,结果是什么那就管不了了。”

作为一名父亲,李永毅对儿子的要求也很简单,“我觉得最好的教育要顺着孩子的天性,顺势而为,减少干扰”。李永毅还说自己从儿子身上学习了很多,按美学的说法:“小孩教会了我们陌生。”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不稀奇了,当你和小孩相处的过程中,他会带你去重新发现。抚养孩子和培养学生都是类似的,要观察学生的天性、学生的爱好,才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因此榜样的作用也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要敢于超越,敢于质疑权威

学生们和同事私下会尊敬地称呼他“毅帝”,但李永毅不是很认可这个称谓。“我觉得这样不好,像我这样的老师根本不算博学,如果学生崇拜我的话,就说明我们的人文还不够好”。什么时候等学生不崇拜师长了,觉得“老师也就那样吧”,那时就说明他们要超越这些老师了,是好事情。作为学生,可以敬佩某些学者,敬佩他们的水平高、人品好,但是不必崇拜。“我可以比他笨一点,我可以比你基础差一些,但我们在精神领域里应该平等交流”,中国的学生要更勇敢地公开向老师发问。

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太强调应试,导致学生思维没有活跃起来,到了大学这种互动的教学形式,部分学生就不适应了。有些同学想跟老师讨论,但思维不够活跃,会出现冷场,“所以在大学的教学中互动很重要,有的老师把课堂氛围调动得很好,这方面我还需要学习。”

他时常劝诫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兴趣,求知欲产生于好奇心,要善于自学。学习时要有主动性和很强的目的性,老师的帮助有限,不要总是指望有“高人”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告诉答案,“我希望等学生走到99步,差一步时,我再告诉你。但前面的99步,你要自己走,这就是大学要做的事情。”

人3_副本.jpg

生活还需要一些诗意

写诗是李永毅多年的爱好。他11岁开始写诗,中学阶段一天到晚都在写,现在偶尔有灵感还会写,差不多写了30年,他还时不时把自己写的诗和同学们分享。他在1999年还创建了自己的一个诗歌网站“灵石岛”,笔名灵石,“石头在中国文化有特殊含义,比如《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宝玉的那块石头就是灵石。”出版的诗集《侠血诗骨》收集了他从14岁以来的创作,其中还有许多作品是和儿子合作,“儿子提供很多灵感给我,孩童的话很[有]意思,我就根据他的话去写。”

对李永毅而言,对诗歌的热爱和科研工作不一样,科研是我们经常说的成果,诗歌则是生活的一部分,诗意完全凭着灵感而来。“你今天写了一首诗,会觉得这一天完美而轻松,而非完成任务;科研工作多多少少还是一种契约,有一分责任感在里面。”工作之余,他会抽出时间陪家人走进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甚至是大半夜躺在草坪上仰望天空。

同事和学生心目中的“零差评”老师

记者随访了李永毅教授的同事和学生,他们眼中的李永毅,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谦和豁达,做事勤恳敬业。

一门仅有两名学生的拉丁语课,他要坚持上到学生毕业。尽管上课、科研和事务性的工作非常多,但他的课堂从头到尾没有一点儿懈怠,课上的90分钟非常扎实,从没混过时间。自己总是埋在一堆书里,怕麻烦别人,或者是面对镜头。学生告诉记者,“有次陪老师出去参加交流会议,主办方坚持要送我们回来,最后李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偷偷溜走了。”

他是学生心目中的大师,却从不夸耀,更不会抱怨。很多时候连旁人都看得出他很累了,李永毅却绝不会说“不行了”、“不做了”。“他太正能量了,我们重大有这样的老师,特别骄傲,他是我们的榜样。”同事感叹,李永毅靠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埋头苦干,用正直的人品和这样的学识,让人知道现在的学术圈还能诞生这样的人,让人相信坚持学术理想、教育追求是充满希望的。

李永毅就是这样的人,能用自己的方式,平淡的,波澜不惊的,用智慧、理性和知识去说服讲堂下的这些学生。这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