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国西南古建筑典例图文史料》系列丛书出版

作者 : 新闻学院 王军

日期 : 2015-10-23
摘要
近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完成的《中国西南古建筑典例图文史料》系列丛书正式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系列丛书是重庆大学建筑系师生近30余年,结合教学与科研,对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测绘的成果,是国家及地方文保单位的珍贵档案。

近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完成的《中国西南古建筑典例图文史料》系列丛书正式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系列丛书是重庆大学建筑系师生近30余年,结合教学与科研,对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测绘的成果,是国家及地方文保单位的珍贵档案。首批出版的系列丛书包括《梁平双桂堂》、《平武报恩寺》、《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大足石刻与古建筑群》四本。

1.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西南地区建筑历史的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创办学院的老一辈学者在院系成立之前就参与了中国营造学社对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调查与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原营造学社成员叶仲玑先生担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首任系主任,学院成立了建筑历史研究室以及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室重庆分室,辜其一任室主任。研究室的学者来自全国各地,辜其一、叶启燊、邵俊仪、余卓群、白佐民、尹培桐、罗裕锟、吕祖谦、吕少怀、杨嵩林、万钟英等老一辈学者为传统建筑的调查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jpg

1950-60年代,辜其一先生对巴蜀的东汉崖墓建筑、唐宋摩崖石刻等,开展了系统调查研究,部分成果在《文物》杂志发表,成为研究我国早期古建筑可贵的图文史料;叶启燊、辜其一、余卓群、白佐民、邵俊仪等组成的学者团队先后行程上万公里,对成渝线古建筑、传统民居与祠庙会馆,甘孜、阿坝藏族民居及凉山彝族民居等开展了调查与研究,叶启燊先生所著的《四川藏族住宅》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曾师从于刘敦桢的邵俊仪先生,根据调查整理发表了《重庆吊脚楼民居》,在传统吊脚楼几近荡然无存的重庆城区,其图文史料价值显得尤其珍贵。

3.jpg

近30余年来,结合教学与科研工作,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师生调查测绘了上百项古建筑:平武报恩寺、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武侯祠、成都望江公园、眉山三苏祠、峨眉山寺庙群、青城山道观、大足圣寿寺、潼南大佛寺、涞滩二佛寺、镇远青龙洞、重庆湖广会馆、梁平双桂堂、重庆老君洞道观等,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测绘项目。这些测绘成果既是国家及地方文保单位的珍贵档案,更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师生们30年来的测绘资料更为平武报恩寺等西南古建筑的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近20年来,结合民居研究、历史文化名城和村镇保护,进一步开展了传统民居建筑、古镇古村落的测绘调查。重庆双江民居、贵州镇远民居、习水土城古镇、四川古蔺太平古镇、四川肖溪古镇、重庆东溪古镇、重庆涞滩古镇等,都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测绘研究成果。

4.jpg

由于诸多原因,这些成果长期沉睡在档案室,甚为遗憾。2013年以来,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中国西南古建筑典例图文史料》得以陆续整理出版。丛书首批包含了四川平武报恩寺、贵州镇远青龙洞、重庆梁平双桂堂、重庆大足石刻与古建筑群等四组古建筑的图文史料。这四组古建筑群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及其地域特色。其中平武报恩寺是我国明代建筑的经典案例,其测绘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二届即七七、七八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也是文革结束后我国最早开展的大规模古建筑测绘项目之一;贵州镇远青龙洞是一组具有特色的摩崖式古建筑群,建筑群依附于陡峭的崖壁,是山地建筑空间组织和营造技术的优秀典例;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是中国南方佛教石窟寺的杰出代表,大足圣寿寺是一组丘陵山地古建筑群,建筑结合坡地因山就势,群体空间轮廓线尤为突出,其山门运用牌楼门式处理手法,在巴蜀地区的佛教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意义;测绘于21世纪初的梁平双桂堂,被誉为“西南禅宗祖庭”,其空间组合既强调佛教寺院的轴线空间序列,又巧妙结合民间院落空间组织特色,巧妙运用石木组合构架技术,建筑的地域特色浓厚,是佛教建筑地域化特色的典型例证。

5.jpg

《中国西南古典建筑典例图文史料》系列丛书是几百位建筑学专业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所包含的仅是重庆大学古建筑测绘成果的一部分,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将以此为契机将古建筑图文史料的整理、出版工作继续进行下去,既是教学研究成果的积淀,更是对从事古建筑研究的老一辈学者的最好纪念。

丛书的出版得到东南大学齐康院士、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晋宏逵先生、重庆市历史名城专委会何智亚先生、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先生、重庆市文物局前副总工程师吴涛先生等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积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