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移动 右移动

庆祝建校八十五周年
座谈会

重庆大学举行“庆祝建校八十五周年座谈会”,学校领导、院士、教师代表、党外人士代表、离退休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和学生代表共聚一堂,用这种既隆重又俭朴的方式同祝母校八十五岁生日快乐。与会人员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畅谈求学、工作的体会和感悟,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共同祝愿母校的未来越来越美好。[详细]

 
 
左移动 右移动

【和谐•包容•梦想】10月11日下午2:30,以“和谐•包容•梦想”为主题的重庆大学第三届国际文化节在重庆大学A区团结广场隆重开幕,此次国际文化节有来自五大洲89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刘京辉秘书长、教育部国际司来华处田露露处长、重庆市外侨办、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出入境管理局、重庆市国家外专局、重庆市大学联盟成员学校的校领导,英国、法国、泰国、荷兰等8家驻成都、重庆的外国使领馆代表出席开幕式。

 

在重大的岁月里且歌且行,从时光的一端行走到时光的另一端,相遇,相识,相知,在漫长的路途上邂逅,在斑斓的世界中流连。慢慢地,走进重大;慢慢地,爱上重大。

<< >>

B区建院楼顶 (摄影 刘冬风)

 

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才能和重庆大学在同一天过生日;也许是缘分使然,我们分别在不同时间来到重庆,与重庆大学结缘,跟重庆大学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是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生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要为重大的明天付出自己的努力,我们为学校祝福,祝福重庆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缘在重大,幸得此行

一个生日,两块石碑,把她与重庆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命运相连的冲击,带来的惊喜与感动是无法言喻的。她是嗯来自博雅学院的苏心,她说:“缘在重大,幸得此行”。

“同呼吸,共命运”

06年毕业的他,选择来到山城任教,他喜欢重大浓郁的学术气氛。他是动力学院的李俊老师,他说:“重大给了我一种归属感,我与重大同呼吸、共命运”。

命中注定,结缘重大

或许这早已命中注定,来自土木工程学院陈强,跟这座城、这所校、这群人已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第一次参加面试,第一次公众演讲,第一次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儿牵手,在重大,我踏上了人生新的旅程。”

与重大的15年约定

来自光电学院的孟丽娅老师,在重大读硕、读博,留校任教。十五年来,她见证了重庆大学的历史与变迁。她说:“我希望把下一个15年也献给它。”

“感受南国的异域风情”

“我是陕西人,面食为主,不太习惯南方人一天两顿米饭的节奏“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李岐,刚到重大时,对南国的“异域风情”十分好奇,“通过两年的相处让我爱上重庆,爱上重庆大学。”

“原来你也和重大同生日”

来自建筑城规学院的陈阳杰和江攀都是出身于10月12日。“在这里的第一次生日,记得那天在教室里,大家一起吃蛋糕、吹蜡烛,很让我感动。”古朴的环境和浓郁的艺术氛围,让他们恋上这个校园。

“以重大为家”

材料学院的王水波老师,早在1989年就踏进了重庆大学的校门,直至今天,他已在重大度过了25个春秋,这是25年的缘分。他说,自己如今已是 “以重大为家”的人。

“我就是为重大而生的”

薛辉是汽车工程学院2011级的学生,他有着大多数工科同学的共性:踏实、勤勉,对未来有着充分的自信。他在大一进校时,就知道自己和学校同天生日,他说“我就是为重大而生的。”

“把这种缘分延续下去”

重庆大学生于1929年,而他生于1992年。这几个数字的重合,让他认为自己生来便是属于重大的。他是来自土木学院的鲁进,他说:“我跟这个校园的精髓牵在一起,我的将来还会和重大牵在一起。”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她见证了重庆大学民主湖论坛的诞生和成长,她很喜欢和学生相处,自己也充满活力。她是图书馆馆际合作部的王姝老师,她说:“很感谢重大选择了我。”

缘分的开始

命运的齿轮转动,当他踏进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校门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与这位85岁高龄的厚德载物的巨人同一天生日。他是土木学院的张乃元,他说:“青春和命运让我们相遇。”

“希望重大坚持它的办学理念”

土生土长的重庆男孩张译心,为了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些,报考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博雅学院。“一方面是兴趣使然,一方面则是期待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自己能慢下来。”

 

“老人倒地扶不扶?”“路见不平吼不吼?”“乞丐伸手给不给?”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连发三问,每一问都得到了13000余名毕业生响亮的回答。扶倒地老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明辨是非、扬善弃恶,新一代的重大人正在践行,重大风尚,他们正在引领。

扶倒地老人 传递人间爱

2012年11月15日,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学校。信中称, 11月7日早上,在我校B区第二综合楼路边有一老人因病晕倒,路过的3位学生(后经确认为多位同学,其中四位分别为土木工程学院的桑川、李柏林、周波以及材料工程学院的董玉飞)伸出援手,就近送往校医院进行抢救直到老人家属赶到。信中表示,虽然老人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离世,但家属对几位同学的温情举动还是很感动、感激,所以特意写信给学校以表示感谢。经微博发布,在网上引起了学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网友的热议,纷纷转发评论,肯定并赞扬学生义举。【详细

拾金不昧寻失主 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3年9月24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工委、管委会收到一封来自贵州的感谢信,感谢我校张峻玮同学拾金不昧,为他人避免了重大财产损失。张峻玮是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舞蹈系的一名学生,9月2日晚8点左右,他和同学林扬一起到大坪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婆婆,捡到一个黑色钱包,里面有现金约2万元和贵重物品。他们把捡到的钱包归还失主,并婉言谢绝失主的酬金。失主感叹,张峻玮同学的这种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堪称当代青年的楷模。【详细

见义勇为 勇救跳湖轻生女

2013年3月18日下午,一校外女子因感情问题在我校民主湖轻生。电影学院2009级表演专业杨钰鑫同学、动力工程学院2008级博士季炫宇同学和学校保卫处1名工作人员先后跳下湖共同救起该女子,并迅速送医救治。后来该女子身体无碍、情绪稳定,家人将其接回。“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后怕,但不后悔。”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大四男生杨钰鑫说。他们的勇敢义举感动了获救者的家人,感动了在场所有人,也感动了山城重庆,社会各界对我校师生见义勇为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详细

“善”源于心 “诚”缘于爱

2012年3月23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单成在新桥医院为一名远在苏州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是我校首例在校生、重庆市第42例(今年第1例)、全国第2672例捐献者。完成采集后,单成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于3月23日下午由重庆市红十字会专人送往江苏苏州,帮助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完成移植治疗。 当大家都在为单成的善举而感动时,在他看来却是那么普通和理所当然。面对记者的采访,躺在床上的单成带着他标志性的淡淡微笑说:“配对成功率很低,我很幸运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帮助别人,换成是别人也会这样做的。”【详细

 

为进一步优化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学校陆续对校园基础设施、学生宿舍、教学楼、学生食堂的条件进行了改善,对学校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着力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营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新氛围。

夏天不再“热”了

2012年6月,在重庆的盛夏到来之前,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及A、B校区的学生宿舍空调正式投入使用。不少同学表示宿舍有了空调,暑假可以留在学校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或兼职。学校于2012年3月中旬启动了宿舍空调安装工程,三个校区共安装的12144台冷暖空调由浙江诸暨企业家孙利仁先生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赠。

教学楼焕然一新了

实时更新的电子信息显示屏、舒适的中央空调、宽敞明亮的教室、完善的多媒体设备、温馨的学生休息讨论区、干净整洁的卫生间……近几年,学校逐步推进教学楼改造工作,给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软硬件设施。据了解,八教的改造参考了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设施建设。改造后的八教,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还设置了重点课程同步录播、展播室等,教学楼里面还专门设置了学生讨论区和休息区,让学生有更加自由的交流空间。B区二综、A区二教、五教以及部分新校区教学楼都已改造,以全新面貌投入教学使用。

食堂“时尚”了

学校陆续对A、B区以及虎溪校区学生食堂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食堂增加了中央空调、更换了桌椅、餐盘等。为方便其他民族同学就餐,学生第一食堂还增设了专门的清真餐厅。有关食堂的功能,学校希望食堂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非用餐时间也可以利用食堂的环境进行交流讨论,食堂环境和基础设施改造时专门考虑了这一功能。

一教、二教、文字斋等古建筑修缮了

建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第一教学楼和文字斋是重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这两栋木质结构的建筑由于白蚁蛀蚀和风化等自然因素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近年来,学校先后对文字斋和一教、二教进行了修葺和加固。学校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在尊重历史、恢复原貌的基础上对这几栋古建筑进行了修葺。对于一教等古建筑的重新修缮投入使用,建筑城规学院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专家张兴国教授谈到:“学校历史建筑得到很好的利用,是文化的延续也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建筑的复兴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学校的历史文化。”

改造老旧教学楼,改善教学条件。2013年暑假,学校针对B区第二综合楼使用年限长、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投入改建资金4千万,启动第二综合楼改造工程,改造面积30000余平方米,改建多媒体教室139间,增加了学生讨论专用教室,新安装了中央空调,电梯和卫生间等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极大地提升了B区教学条件。

修缮运动场所,改善休闲锻炼条件。学校在今年暑假期间,投入500万资金,对A、B校区的三个足球场进行改造维修,面积达22000余平方米,更换了人工草坪,对跑道及运动辅助设施和照明灯具进行了维修,学校所有灯光运动场地开放至晚上十点,为师生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提供良好的场所。

优化就餐环境,确保饭菜质量。为进一步给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今年,学校投入350万,对虎溪校区一、二、三食堂和老校区九食堂进行了整体改造,安装中央空调,改进厨房设备,解决夏天就餐炎热等问题。在目前用工成本和市场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通过成立学生食堂加工配送中心,减少人工及饭菜成本,有效抑制学生食堂价格上涨,确保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稳定。

加强宿舍管理,确保学生宿舍安全。在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和热水系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投入350万,建立学生公寓监控系统,安装监控探头801个,实现了学生宿舍安全监控全覆盖,投入200万对29栋学生宿舍新建门禁系统。

 

重庆大学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加深合作

2014年5月13日,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会见了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校长约翰•杜瓦先生(John Dewar)。周绪红强调,两校应以孔子学院为契机,扩大领域,深入合作,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互换、科研合作等项目。会谈结束后,周绪红校长和约翰•杜瓦校长代表两校签订了学术及文化交流合作协议。该协议为两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交流、研究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详细

重庆大学与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

2014年5月13日,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会见了来访的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校长马西莫•马雷利教授(Massimo Marrelli)一行。马雷利校长介绍到,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在核聚变、生物科学、农业及动物研究、建筑、工程、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他表示,通过此次访问,两校增进了了解,将有利于双方确定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实质性的项目合作。会谈结束后,周绪红校长和马雷利校长代表两校签订了校际合作框架协议。【详细

重庆大学与帕克成功签约 开创合作新篇章

2013年7月16日,重庆大学帕克联合创新研究院成立暨签约仪式在重庆大学隆重举行。会上进行了重庆大学帕克联合创新研究院、重庆蔚源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成立仪式。帕克研究中心副总裁Scott Elrod和重庆大学刘庆副校长分别介绍了帕克研究中心的情况和两个机构两位一体的创新合作,其旨在开展双方有共同兴趣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合作。吴刚副市长指出,两个机构的成立是重庆高校、企业与国外一流科技创新机构合作共赢的有益尝试。【详细

重庆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签订协议共同组建COOP联合学院

2013年7月8日,重庆大学副校长杨丹率代表团访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并与该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努力推进COOP项目的实施。此项目以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为试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4+1”模式,全面引进辛辛那提大学课程,全英文授课。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的学生有望在5年学制时间内获得重庆大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两个学校的学士学位,在6年学制时间内有可能获得两个学士学位、一个硕士学位,首批学生将于今年9月份入学。【详细

 

重庆大学研制工业CT系统助“嫦娥”登月

2003年6月,由柴毅教授带领的重庆大学科研团队,接受了一项关于卫星发射、飞行实时综合分析与安全控制决策的科研任务。五年来,他们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卫星发射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这个团队硕果累累,共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详细】

在重庆大学诞生的中国首台CT机第一幅图像首次亮相

1993年5月18日,由西南ICT研究开发中心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火炬计划预备项目样机─中国首台工业CT机XN-1300ICT,在重庆大学诞生了第一幅清晰的CT图像,实现了中国无损检测技术新的突破。时隔20年,2013年5月18日,该图像首次在学校公开展出并捐赠给中国工业博物馆收藏。从中国首台工业CT机第一幅图像诞生至今,以重大拼音首字母命名的CD系列工业CT机用户已超过40家。【详细

重庆大学研制的机器人在大学生机器人足球邀请赛上亮相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研制出来的重庆市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在首此次比赛中首次亮相。 该机器人高约35厘米,智能化程度比较高,即使摔倒,也能自己站起来。据介绍,人形机器人主要靠“大脑”——计算机芯片控制,“大脑”位于背部,一大串密密麻麻的导线分别连向各关节。【详细

重庆大学白鹤梁水下文物环境保护科研基地挂牌成立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目前为止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拥有三峡文物景观中的全国重点文物——白鹤梁水文题刻,是它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水文题刻。重庆大学白鹤梁水下文物环境保护科研基地成立之后,将成为白鹤梁水下科学保护的坚实依托,把监测分析与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水下题刻保护与展示,科学地保护好珍贵文物。【详细

 

猪肉捐建起的重庆大学

讲述人:伍子玉(重庆大学第一任校史办主任)

1929年7月,促进会在重庆市商会(今道门口附近)召开大会,到会的军、政、学、商著名人士300多人,会场情绪热烈,掌声阵阵,一致举手通过表决筹办重庆大学。筹备工作在刘湘的主持下进展迅速。但经费问题让大家犯了难,光筹备经费就要3万元,以后学校每年运行经费还需4万元。 “天府之国畜牧业以养猪为盛。”为筹措资金,重庆大学筹备组与多方商议,最后决定由刘湘通过征收“猪肉捐”来解决经费难题。【详细

寅初亭:一首不屈的赞歌

讲述人:程汝强(重庆大学第二任校史办主任)

正值1938年抗战期间,马寅初以演讲、写文章、提议案等多种方式严正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痛斥孔、宋贪污。他刚正不阿的态度了惹恼蒋介石,于1940年而被关入息烽集中营。1941年三月,重大商学院学生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庆祝马寅初六十寿辰为名,掀起了著名的“祝寿运动”。在国民党当局的干扰下,同学们在校外先把草亭的架子做好,然后运进校园拼装。一夜之间,寅初亭就修建了起来。【详细

敌机空袭下云集起来的名师

讲述人:张志芳(重庆大学第三任校史办主任)

抗战期间,重庆大学多次遭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工学院大楼、学生宿舍等均遭到轰炸,损失惨重。为把教学和科研活动坚持下来,学校下最大决心,整理修缮被炸房屋,并挖掘5个防空洞,及时转移珍贵实验设备等。许多知名学者来到战时的陪都后,不少人就聘于重庆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担任商学院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央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担任讲座教授,著名数学家何鲁教授继续担任理学院院长,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担任工学院院长。【详细

“重庆之蛙”:发出日本投降的消息

讲述人:蒋研川(重庆大学第四任校史办主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从重庆传遍了中国大地,发出这个消息的,正是位于小龙坎的重庆国际广播电台。日寇对这个电台恨之入骨,称之为“重庆之蛙”。珍珠港事件爆发,远东盟国电台尽入日寇之手,只有这只“蛙”仍然鸣之不已。洋记者们都云集重庆,用这只“蛙”转播、传真、发稿,把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行向全世界连续进行揭露和控诉,因此那是当时“永不消失的电波。”【详细

给神舟号把脉的医生:我国第一台工业CT机

讲述人:先武教授(重庆大学ICT科研创始人之一,时任ICT研究组组长、总工程师)

1989年5月,重庆大学自筹资金,抽调出6系一馆的骨干力量,组建了重庆大学ICT研究所,一大批教授、副教授及年轻的研究人员承担起这一科研重担,刚从国外归来的先武于是担起了总工的重任。成功了!成功了!1993年5月18日,小小的实验室里爆发出情不自禁的欢呼。我国第一台γ射线ICT实用样机诞生了,型号为XN-1300。【详细

国内高校第一个校董会:首创办学新体制

讲述人:吴云鹏(原重庆大学校长)

忆及上世纪90年代,正是我国高等院校全方位,大踏步开放改革年代,原国家教委进一步提出“211工程”的战略规划,这是我国高校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决策。各个高校闻风而动,你追我赶,争取进入“211工程”。李鹏总理对我校率先成立校董事会和随之“产,学,研 工程”的发展,作出充分肯定和支持,并幽默的说:“我来做你们的后勤吧。”【详细

三校合并:党的政治优势得体现

讲述人:祝家麟(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

自1929年重庆大学成立以来,不可否认最近十来年是重庆大学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如果从学校层面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让重庆大学上了新的台阶。三校是怎样进行实质性融合的呢?党的政治优势在这里起到了重大作用。【详细

“重庆速度”的虎溪新校区

讲述人:李晓红(重庆大学原校长)

2004年12月18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开始建设,仅用295天的时间,迎来了重庆大学2005级7500名新同学的入住学习,在建设过程中,重庆大学克服了种种困难,用惊人的速度,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建设成就。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多次称赞重庆大学新校区建设是创造奇迹的“重庆速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