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三十而立丨②30岁的“5G”博导“川哥”,会与学生“擦”出怎样的火花?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作者 : 付迪西

阅读 : 0
摘要
过去的30年中,我懂得了必须努力了才会有回报。而如今,自己即将30岁,而30岁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在工作上、生活中都要能独立胜任自己的多重角色和位置。30岁的我们已成国家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也是我们这一代应尽的责任与担当。

姓名:陈正川

出生年月:1990年5月

身份:重庆大学教师

“而立之年”感悟:过去的30年中,我懂得了必须努力了才会有回报。而如今,自己即将30岁,而30岁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在工作上、生活中都要能独立胜任自己的多重角色和位置。30岁的我们已成国家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也是我们这一代应尽的责任与担当。

“而立”心愿:期待与更多的优秀学子一起工作共同进步,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孔子曰:“三十而立”,是说三十知礼,行事恰当。

在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位专业老师,他与本科生的年龄也就相差7、8岁,所带的研究生甚至相差不到5岁,这样的老师会与学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而目前,他也潜心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科研。关于即将到来的30岁,他告诉记者,他的心愿很简单:与更多的优秀学子一起工作,共同进步,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用“网红”话题 让课堂更活跃

他叫陈正川,博士,重庆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硕士生导师。

陈正川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16岁考入南开大学,20岁进入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习,随后进入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深造。大约两年前,来到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成为一名专业老师。

“看好重庆的发展,离我自己的家也很近。”陈正川笑着说,重庆对他来说有一种归属感。当说起自己的教学经历,他称其实自己还是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是刚刚开始起步。但他会用最大的努力去教授学生,让学生能喜欢上这门学科,对专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与所有的90后一样,陈正川也是一位喜欢新鲜事物的人,虽然平日教学和科研任务繁忙,但他总是会挤出一点时间关注时事热点,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最前沿的研究。“我一般会利用出差路途,上下班路上的碎片时间看看流行的话题,热门的新闻等。”陈正川说,而这些内容,或者说一些“梗”,他偶尔就会拿到课堂上用一用。

一次授课,陈正川讲到了“三网融合”,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笔画的“电视机”,上面还插着两根“天线”。

“这是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无法理解电视上为什么还有天线。陈正川突发奇想,在“电视机”中间添加了一个表情。这个“表情”就是同学们最喜欢逛的“B站”的LOGO,全班同学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紧张、高效的课堂氛围也变得有趣起来。

还有一次授课,他提到当时正火的“华农兄弟”,“现在连卖竹鼠都需要去运用互联网,我们的生活都跟信息化密切相关,谁都离不开。”

陈正川坦言,在课堂上用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活跃气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他也会引导同学:网络能给予大家非常丰富的资源,上网主旨不是为了娱乐,更多需要去挖掘一些精品内容,从中吸取重要的知识。

授课不束缚大纲 学生可以坐着发言

除了上课时会用一些好玩的内容,陈正川的课也不会完全束缚在大纲里,他会将最新的前沿研究融入课堂中,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学科到底在研究哪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陈正川说,他给本科生上一堂叫《纠错编码》的课时,提到华为公司。他说,华为公司在5G的信道编码中有很大的突破,力推的极化码也已成为5G通信国际标准技术之一。“我之所以要讲到华为公司,是希望告诉同学们,这门课程学下去,真的是可以走到世界的前列的。”

陈正川说,信息技术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学科的前沿方向,是我们国家正蓬勃发展的无线通讯技术,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需求,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而上研究生的课,陈正川更倾向于进行互动和讨论,完全呈现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如果有学生有新思路,坐着就可以举手加入探讨。”陈正川表示,他非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

“如果说学生提出了问题,我能当场作出判断,我就会给一个准确反馈,如果说问题本身是开放的,那么我会引导学生,课后花功夫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陈正川说,他还会临场给学生提供“小任务”,一旦学生深入研究,那么记忆力会非常深刻,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研究用最少资源打造最优路径

对于自己的工作,陈正川说道,教学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做科研,“特别是信息技术这类前沿的学科,关注的人很多,一旦稍微慢半拍,就会落后很多。”

陈正川告诉记者,他研究的内容叫“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如何理解,陈正川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电视新闻里主播越洋连线时,能直观感受到双方互动滞后现象,这是因为数据传输产生了延迟。而这样的延迟,在5G时代的某些具体应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时,是不能容忍的。

“话音延迟对我们来说影响还不算大,但如果运用在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远程手术中,如果发送一个命令它丢失了、或者延迟送达了,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陈正川解释道,如何用技术去保障“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就是他重点关注的内容。

前不久,一则新闻中,一位位于海南的神经外科专家通过中国移动和华为公司研发的5G技术,成功实现了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而这次手术的病人位于北京,两地相距3000公里,手术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陈正川表示,在5G发展元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已经出现,但是否能快速高效地运用起来,仍然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因为在传输数据的无线通信网络里,频谱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如何优化网络设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陈正川说,用更低的资源开销去实现“超可靠低时延通信”,这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目标!

学生眼中的“川哥” 像一个学长一样亲切

因为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因此很多学生都亲切的喊他“川哥”。

“我们年龄相差不大,他就像一个学长一样亲切!”通信学院大四学生李琅告诉记者,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陈老师,喊他“川哥”,有什么需求,只要在他能力范围内,他都细心解答疑惑和帮助同学。李琅表示,目前他已经保研上海交通大学,中间陈老师也耐心帮过他。而今后的学习也将继续向川哥学习。

另一位学生曾琴提到,陈老师上课是有计划性的,而这个计划性是指考虑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时长短,内容长度等方面的,而不是一味的根据课本内容,“他会对课程进行相应的缩减和扩展,就觉得能听得懂且接收多!”

“曾经有一个课题,是要求学生们对课程进行介绍和理解,结果他们却对老师进行了评注,而大家对我的评价是‘幽默风趣’,这在我意料之外。”陈正川笑着说,自己即将度过的30年里,懂得了必须努力了才会有回报。在已经来临的“而立之年”,他对“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工作、生活中都能基本独立胜任自己的多重角色和位置。期待与更多的优秀学子一起工作共同进步,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