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日报】向您致敬,乘风破浪的老师

重庆日报作者 : 李星婷 郑宇

阅读 : 0
摘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拘一格、默默奉献的老师。他们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们拥有十八般武艺,能歌善舞、演小品、奏乐器,也能开网课当主播,还能切菜烧饭。他们和学生斗智斗勇,为的是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他们熬更守夜,力求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他们眼中有星辰大海,胸中有丘壑万千……

08.jpg

九月四日,渝中区培智学校周嘉欣和她的学生们。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09.jpg

吴樾正在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10.jpg

九月四日,重庆大学A区综合实验楼,张育新正在给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上学业规划课程。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拘一格、默默奉献的老师。他们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们拥有十八般武艺,能歌善舞、演小品、奏乐器,也能开网课当主播,还能切菜烧饭。他们和学生斗智斗勇,为的是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他们熬更守夜,力求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他们眼中有星辰大海,胸中有丘壑万千……

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庆日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学校,采访到老师们乘风踏浪前行的故事。

扎根特教

别人是桃李满天下,她却在等待“铁树开花”

如果在短短3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擅自跑出教室五六趟,到处溜达,这对老师来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事实上,这种情况对于90后老师周嘉欣而言是家常便饭。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我就明白,当特教老师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9月4日上午8点半,渝中区培智学校一年级教室,班主任周嘉欣这样说道。

她中等个头,椭圆的脸,戴着细边眼镜,笑起来甜甜的模样像邻家小妹妹。

“我是新手,但这点困难,能搞定”

渝中区培智学校是我市第一所公办培智学校,学校招收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学龄段学生,目前有特殊儿童学生近110人。

今年9月,24岁的周嘉欣来到这所学校当老师,班上一共有9名学生。

“同学们,现在静息。”9月4日上午9点,第一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但一年级教室里依然闹哄哄的:有的学生站在教室的角落,摆弄着墙上电风扇的拉绳;有的学生坐在椅子上,正自顾自地哼唱着不知名的小调;最调皮的一位学生正准备踩到板凳上去……

“大家静息。”周嘉欣一边耐心地说,一边用头和手做着示范,并挨个走到学生跟前,试图提醒他们安静下来。

可没等周嘉欣走到最后一排学生跟前,第一排穿蓝色条纹T恤的小男孩已迅速冲出教室,往楼上跑去……

30分钟的课堂,他跑出去五六次。

“今天情况好多啦,至少大部分孩子基本能跟着我的思路走,开学第一天我差点崩溃了。”周嘉欣说,开学第一天,孩子们在陌生的环境里不适应,情绪很不好,教室乱成一团。她几乎没怎么喝水,因为不敢去上厕所。

“我是新手,但这点困难,能搞定。”她淡定说道。

“对待这些孩子,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

“对待这些孩子,不仅要有耐心,还得有技巧和方法。”周嘉欣已有些心得,“总之,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

开学前两天,学生完全不听招呼。周嘉欣想到用贴小星星的奖励办法,结果学生们对贴贴画一点不感兴趣,反而眼睛死死盯着她手中的旺仔小馒头。

“如果哪一个安静地把小手放在身后10秒,我就奖励一个小馒头。”周嘉欣这一招有了效果。

但很快,学生们对旺仔小馒头失去了兴趣。周嘉欣发现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就换了一招,“谁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就可以到黑板上来写字、画画。”

“但这种办法不能一直用,还得因地制宜,不断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才能慢慢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周嘉欣说,有时候需要对学生的动作进行预判,他想冲到黑板上来,乘他还没行动,就赶紧请他到讲台上来写字,让他明白,课堂是有纪律的,必须遵守老师的规定。

“从我参加工作到退休,大概可以教五六十个小学生”

中午12点,午餐时间,教室里难得的安静。或许是学生们饿了,他们一个个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吃起饭菜。

特教老师一般都是从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带这个班,一直到这届孩子小学毕业后再接着带下一个班。“算了算,从我参加工作到退休,大概一共可以教五六十个小学生。”周嘉欣说,作为一名教师,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桃李满天下,可这个梦想在特教领域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可能做不到桃李满天下,但是每当有一个孩子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我就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你看今天他们就比开学第一天好多了。”周嘉欣说,“我们就像在等待铁树开花,如果有一天忽然听见孩子口齿不清地喊一声‘老师好’,就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主持+教学

她在学生中的“江湖地位”有点高

本报记者 匡丽娜

一般学生称学校的教师为老师,可她的学生却喊她樾姐。

“这可是‘江湖地位’的体现哟!”她的学生刘子楷笑呵呵地说。

干主持、当翻译、去游学……她就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播音主持专业85后教师吴樾,地道的“重庆妹”。

赛前亲自给学生化妆,还贴心地准备小食品

2014年,吴樾研究生毕业入职川外,教播音主持。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学科,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重视‘以赛代教’的方法。”吴樾说。

带学生出去参加各类比赛对吴樾而言是家常便饭。比赛的准备阶段,吴樾会给学生“一道一题”梳理题目,赛前吴樾还亲自给学生化妆,贴心地准备补充能量的小食品。2017年,她编排的《家和训政》获得重庆市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朗诵项目二等奖,她指导的学生方浩宇获得了重庆市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一等奖。

“我们都称吴樾老师为樾姐,因为她就像大姐姐一样,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当中遨游,让我们感到既亲切温暖又充实快乐。”大三学生贺仪这样说。

“她的课生动有趣,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生活充满了激情,特别令人感动。”方浩宇记得,在一堂“播音创作表达”课上,樾姐带着同学们走出教室,沐浴着春日暖阳,放声朗诵朱自清先生的《春》,她动情的诵读声,热情洋溢的语调,让大家对“情景再现”有了生动的理解。

“重庆的文化推广做得不错,你主持得很好”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吴樾的口头禅。在她看来,想要教好学生,自己就必须是这方面的行家。

2019年2月22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乐春节”——“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中国重庆艺术团文化访演在斯里兰卡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晚会现场,用流利的中英文双语主持晚会的女主持人和绚丽的巴渝歌舞一样,惊艳了现场观众。

现场的那位女主持人就是吴樾。在斯里兰卡演出结束时,中国驻斯大使程学源握着她的手赞叹:“重庆的文化推广做得不错,你主持得很好!”

想要成为优秀的“双语”主持人,当好学生的榜样,不仅需要过硬的外语功底,还应该拥有全球视野。2018年,吴樾报名参加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全英师资”项目,在完成了校内的全英课程后赴美国高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学习。

“这趟访学之旅让我不仅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吴樾动情地说,作为外语教师,应当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要为国家培养更多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双语传播人才。

玩转跨界

他是工科教授,也是艺术学院的硕士生导师

本报记者 李星婷 实习生 唐苓玲

他被称为学校的“科研跑男”;

他创新本科生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他还爱玩折纸,用“艺术+科技”的思维引导学生做科研……

他就是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张育新教授,今年刚40岁。这位工科教授同时也是艺术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在他看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源生动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这是做教师最有成就感的事。

二氧化锰与硅藻土结合,会出现美丽的“纳米花”

9月7日,重庆大学A区综合实验大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这里,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和仪器,张育新团队的成员和学生们各自忙碌着。

张育新个子不高,戴眼镜,但非常精神。他拿起一包白色的硅藻土对记者说:“这是死去的硅藻。我们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中,大约有40%的氧气是由硅藻生产的。”

种类有10万多种的硅藻,形态非常丰富。“老师快看,二氧化锰与硅藻土结合,会出现美丽的‘纳米花’!”这时,张育新的学生李凯霖实验有新发现。

张育新带领的团队用硅藻土做原料,致力于新能源、纳米、环保等新材料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纳米超薄平行片结构;在硅藻土基复合纳米材料、二氧化锰基电容器电极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前列。

“艺术+科技”的思维,是张育新带领学生探索奇妙世界的钥匙。像鱼的脊柱、蚂蚁的眼睛、夹心汤圆……显微镜下,各种纳米材料会显示出神奇、美丽的图案。

“疯狂”的教育:组建硅藻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营

10余年来,张育新培育的学生有的远赴德国、日本留学;有的已学成在高校任教。

如今已是博导的张育新回忆,自己刚当老师时,便开启了一种“疯狂”的教育——向学校申请组建“硅藻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营”,任何专业(包括外校)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加入。

土木、化学、材料、生物、计算机……10多个专业的学生来了。现在训练营每年维持在100人左右的规模,核心成员二三十人。张育新把本科生当研究生一样培养,常常带着大家工作、讨论到深夜。

硕士毕业于重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李凯霖,本科大二就进入张育新的课题组。他说张育新对大家的训练堪称“魔鬼”。曾经,自己投递的一篇SCI二区文章被退回,在张育新指导下,李凯霖花了4个月时间,将这篇文章修改为SCI一区水准,并成功发表。

这篇文章何以能“乌鸦变凤凰”?“张老师教给我们创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李凯霖感叹道。

在折纸艺术中体悟到另一种境界之美

2019年,张育新开始在艺术学院带设计学的硕士研究生。

“比如木头,我们可以把其中颜色的木质纤维素分子抽离出来,填充上无色的原材料,使木头成为无色。这样可以做成透明、透气的‘玻璃’。”张育新对学生说,经过纳米改性的硅藻甚至可以用到月球种土豆……

正是这些脑洞大开、超乎想象力的创意研究,让学生们不断迸发灵感,提出创新思维。在全球重大挑战峰会、全国挑战杯等重大比赛中,学生们都获得不错的成绩。张育新也获得2017年教育部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

张育新还有一项很特别的爱好——折纸。每当等待实验结果的时候,他就开始这项从小喜爱的游戏。如今在陕西一所高校任教的郝晓东,在跟随张育新做科研时,也学会了折纸。“折纸其实是一门考验结构、工程学原理的艺术。”郝晓东说,正是在折纸的过程中,自己体悟到科研的另一种境界之美,“科学与艺术的相通。”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