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文字斋讲座第174讲|早期现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翻译:利玛窦《二十五言》与爱比克泰德

时间 : 2024年06月21日 19时00分

地点 : A校区博雅书院报告厅

主办单位 :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协办单位 : 重庆大学中文系 重庆大学文艺复兴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

早期现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翻译:利玛窦《二十五言》与爱比克泰德

主讲人 : 刘津瑜 教授

利玛窦的《二十五言》(1599年译,1604年刊)可以溯源到罗马时代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手册》(Enchiridion),但两者之间应该有中间版本,而且《二十五言》和晚明耶稣会士的中文“译本”一样,对“源”文本干预甚多,干预手法包括拣选、添加、删减、替换、重写,等等。本次讲座通过对比利玛窦《二十五言》、爱比克泰德《手册》的希腊文本、《手册》经天主教转化的希腊文文本、《手册》的拉丁文文本,来探讨不同历史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书写者对《手册》的增删、改写与提炼,在此基础上论证利玛窦的《二十五言》是一篇带有强烈“主动性”的文本:它不但重置了爱比克泰德思想中的关键概念,并且将儒家经典中的关键概念置于新的语义关系网络中,以此重新构建这些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此外,《二十五言》似乎刻意选取了儒家讨论较多、争议性较大的历史案例,目的或许正是为了激起读者对文本做出反应。


主讲人简介:

刘津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罗马史博士,目前为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历史系罗马史讲席教授(Betty Gage Holland Professor of Roman History)。曾任美国德堡大学(DePauw University)古典系教授及该系系主任,2014年起兼任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曾任(美国)古典学会(Society for Classical Studies)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罗马帝国史、罗马城市社会关系、拉丁铭文学、西方古典学接受史和古罗马文学汉译。曾在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并曾受邀在牛津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古典学会、古代史学家学会(Association of Ancient Historians)等做过100多次学术报告或主旨讲座。

作者 : 博雅学院

阅读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