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成就“镁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
科普时报作者 : 凌晓明,刘 畅
潘复生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LEHN教授交谈
前沿探索
他执着于镁合金的研究和应用,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不倦;他数十年潜心攻克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为我国镁合金发展事业浓墨重彩;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成就着属于中国原始性创新的“镁梦”。他,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重庆大学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2017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潘复生教授。
潘复生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粉末冶金专业结束本科阶段后,在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丁培道教授指导下攻读研究生,后赴西北工业大学在康沫狂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短短几年里就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学习和工作期间,潘复生先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玛丽皇后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数年的求学之路,为他“镁梦”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工作后的潘复生任教于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至今。
潘复生自步入科研行业开始就坚守合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28岁时,他就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0岁就破格晋升为重庆大学教授,成为当时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35岁时,他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最年轻的成员。
镁是一种非常活跃的金属元素,也是目前实用金属中最轻的金属,材料轻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早在上世纪初期,世界多国科研工作者就开始对镁及镁合金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航空、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受合金牌号短缺、制造技术难、开发成本高等因素影响,镁合金的实用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潘复生先后提出了“材料制备与加工过程中的第二相控制理论工程化应用”“固溶强化增塑”“新型非对称加工技术”等新思路的应用,成功发展了一批新合金和新技术。20多年来,潘复生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6项奖励。
在他和国内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镁梦”已走到了世界的舞台中间,成为世界镁产业大国和镁合金大国。潘复生连续担任了4届国际镁合金大会主席,并应邀担任了欧洲材料大会的合作主席和世界材料峰会圆桌会议主席,还兼任了Elsevier出版社《镁合金学报》国际刊物主编。他带领团队积极参加国外合作,接轨国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镁合金产业“引进来”“走出去”,推动了我国镁合金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相关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潘复生还先后成为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等。2016年,经过德、英、日、法等多个会员国投票,潘复生正式担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任期6年。
除了在镁合金方面的成就,潘复生在铝合金、工具钢、复合材料、稀土和复合矿综合利用、薄带铸轧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贡献。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尚无地方综合性科学院,潘复生就知难而进担任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目前,该院的改革创新已走到全国地方科学院的前列,助力了重庆市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建设西部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自1987年参加工作开始,潘复生先后主持和参加多个国家级重要项目,著书立说,所编著文章书籍涵盖内容广泛,其中《高性能变形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铝箔材料》《轻合金材料新技术》等多部书籍已成为该领域的必读书目。同时,他是大学生启蒙科普读物《大学科普杂志》的科学顾问,也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科普丛书》(第一辑)的主编。
在一次国际新材料发展论坛上,潘复生曾饱含感触地说,我国不仅稳居世界产镁大国、出口大国,还成了深加工大国和世界消费大国。今后中国镁合金事业将继续高速推进,朝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