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上游新闻》:寻声者罗俊:建个声音地图,听见过去听见老重庆 源

上游新闻作者 : 周小平,毕克勤

阅读 : 0
摘要
夏日,凌晨,闪电划破寂静的天空,一声惊雷惊醒梦中人。罗俊麻溜起身,紧急启动便携式录音器,飞奔阳台。“这个雷声,好!干净、厚重、有力。”记录下此刻的声音,他忍不住发个朋友圈自我陶醉起来。相比其他圈友“打雷了”“大暴雨了”……这样赞雷式的记录,似乎有些另类。罗俊是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师,教授录音艺术相关课程。他从小喜爱声音,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令他着迷。▲罗俊在收录大自然的声音耳朵上的重大前几天...

夏日,凌晨,闪电划破寂静的天空,一声惊雷惊醒梦中人。罗俊麻溜起身,紧急启动便携式录音器,飞奔阳台。“这个雷声,好!干净、厚重、有力。”记录下此刻的声音,他忍不住发个朋友圈自我陶醉起来。相比其他圈友“打雷了”“大暴雨了”……这样赞雷式的记录,似乎有些另类。

罗俊是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师,教授录音艺术相关课程。他从小喜爱声音,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令他着迷。

11.jpg


▲罗俊在收录大自然的声音

耳朵上的重大

前几天,罗俊火了一把。

12.jpg


▲罗俊在展场跟观(听)众讲解声音的魅力

他历时一年制作完成的《聆听重大》出炉,勾起了不少重大人的校园记忆。五教学楼的下课铃声;逸夫楼图书馆,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A区钟塔打破夜晚的宁静;虎溪缙湖听天鹅长鸣……罗俊在借鉴国内外声音地图的概念基础上,发现了校园的各种自然、人文、历史的声音。他通过记录声音,唤起深藏在每一个重大学子心中对于校园的独特记忆,展示一个“耳朵上的重大”。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重庆大学声音地图”,让师生校友身处世界各地,也能感受到学校熟悉的人文氛围。

13.jpg


▲最近制作的重庆大学风景与声音明信片

14.jpg


▲扫码听音

“声音,是文化的一部分。”罗俊说,中国古代留存下的很多诗歌都记载有对这类情景的文字描述,比如“雨打芭蕉”“听取蛙声一片”“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团队在重庆大学三个校区穿梭,在民主湖、缙湖、云湖,各教学楼、各实验室,在师生们熟悉的地方采集各地标独有的声音,初步建立了属于重庆大学的“声音地图”。

15.jpg


▲陶醉在声音里

目前,《聆听重大》正在校园图书馆展出,参观者不仅能看到熟悉的景,还能聆听这里独有的声音。

16.jpg


▲罗俊把《聆听重大》捐给重大

寻声老重庆

罗俊从儿时听随身听开始,就迷上了声音,200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读研,毕业后,一边在高校任教,一边担任电影录音师。闲暇时间,他作为寻声者,四处搜寻声音,记录声音。

寻声,往往需要恰当的时机。熬更守夜等待,对寻声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环境声音已经难寻。这些年,罗俊还在记录老重庆的声音。“不同于儿歌民谣,环境音不能再造,更不能虚构。老重庆的声音是什么声音?他们聊了什么,有什么对话,语言场景是什么,为何会这么说……”罗俊常常会前往巴南丰盛古镇、北碚偏岩古镇、木洞老街等地记录当地老百姓的讨价还价的声音,邻里聊天的声音……不过,有时候也很尴尬,摩托车等声音乱入,老重庆的味道大减。

有时候,为了寻找童年记忆中的对话,罗俊还会和小伙伴走到一些汽车都无法到达的古老乡村。“回来吃饭哒哟!”傍晚,当地老百姓清脆的声音在山间回响,似曾相识,好似回到了儿时故乡。

17.jpg

▲景与声融为一体

声音精细到点

如果没有声音,人们会失去很多观影的乐趣,如果音效较差,纵使有再动人的故事和再优秀的导演也会使得人们的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聆听重大》、《聆听老重庆》是声音的还原。而对于电影中音效和环境声而言,环境声是体现时代、地域、生活氛围等信息,不仅仅是简单塑造,还需要历史考究和艺术设计,再造。

一部电影的制作,声音至关重要。剧组到哪儿,罗俊团队也会到哪儿进行同期声收录,拿着枪式话筒,近距离录取现场的各种声音。“在电影院,你们看到的效果是这样的,事实上,在拍摄现场,实际的声音却是这样的。”采访中,罗俊调出录音纪录片给我们分享,《捍卫者》拍摄现场,各式各样的声音,有些有用的也有很多没用的杂音或干扰声混杂在一起,有的声音没质感,有的声音没力量,而电影拍出后的播放效果,枪械的声音、弹打到沙袋的声音、爆炸后渣土扑面的声音、受伤后吐血的声音和喘气……每一个画面,声音精细到点。

18.jpg


▲罗俊在拍摄现场模拟声音

19.jpg

▲罗俊介绍对战争片音效处理

“对电影艺术而言,音响不仅仅是真实声音的还原,还需要艺术化设计与创造,对声音进行艺术再造。所以,声音也是有情绪的,它让观影者能立体感知。”罗俊介绍,一个电影画面,少则四五十个,多则九十多个,人们通常能记住最多只有三个声音,其余都是烘托,但也不可或缺。

走进罗俊的拟音棚,木板、砖头、细沙、渣土、鹅卵石、玻璃渣、鞋子等,这些都是他创作声音的工具。这些奇妙的工具进行组合,能模拟穿越沙漠,行走在冰面上的种种脚步声、坦克来临前地面抖动开裂声……

110.jpg


▲录制羽毛扇的风声

声音的魅力

站在帕米尔高原聆听虫鸣,峡谷、半山腰、山顶,清晨,晌午,傍晚,深夜,凌晨……不同海拔,不同时段的声音是不同的。从小对声音敏感的罗俊,能发现到它们的细微差别,这些声音记忆深深地装进了他的脑海。

“搭个帐篷守夜等待,既兴奋又有点害怕。”作为寻声者,有时候为了录到大自然最真实的环境音,常常需要到达人迹罕至的地方,半夜还会听到狼叫声,这些都一一收录进他的声音库里。记者了解到,目前罗俊收藏的各式各样的声音多达十万多条。既有自然,也有人文,还有自己再造的拟声。

三年前,罗俊和团队停掉手里的工作,只为完成自己的理想——《声音地图》的采集,重庆、绵阳、兰州、银川、额吉那齐、呼和浩特、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锡林郭勒……12000公里,用摩托车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声音去记录每一处风景和声音景观。如今,《声音地图》已制作完成,不久后,市民就可聆听。

111.jpg


▲骑着摩托野外寻声

声音是有情绪的,也容易“传染”。在医院,身体不适,痛声,哀叹声等交织在一起,这些环境音容易造成患者情绪紧张,对康复不利。“声音是有记忆的,也有治愈作用。”罗俊透露,《聆听重大》推出后,也有医院找到他希望能开辟声音治疗室,通过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童年记忆的声音,让患者心静。也让声音艺术运用到更多领域,唤起人们对于身边声音环境的关注!


原文链接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