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最美逆行者的“战疫”故事
重庆日报作者 : 张瀚祥 李珩 杨骏 陈维灯
近日,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第四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穿防护服。
杨晓娟与张雷二十三年后重逢于孝感。
“我们一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穿着隔离服的彭霞。
这是一种逆行的出征:截至2月15日,重庆共派出769名队员奔赴湖北抗击疫情。
他们奋战在一线,挺身在前沿,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一名医生,一个小区,100余患者
第四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在东西湖方舱医院的最后一天
重报集团武汉报道组记者 杨骏
“武汉客厅”,位于武汉东西湖区,是当地重要的会展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这里被改造成“东西湖方舱医院”,负责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设有床位1400多张。
东西湖方舱医院于2月6日开始接收患者。第四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下称重庆第四医疗队)是最早入驻该医院的医疗队之一。
15日晚,重庆第四医疗队接到通知,将全体迁移至新建的沌口方舱医院进行医疗救援。所以,16日是该医疗队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工作的最后一天。
不小的工作量
2月16日,重庆第四医疗队成员、重庆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张立明,在东西湖方舱医院的排班是下午1点至晚上8点。
这也是当天整个重庆第四医疗队所有进驻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中,排的唯一一班。
“这里的排班是混编的,所有医疗队都放一起,不分彼此。”张立明解释。
上午11点,张立明着手吹干前一天洗的工作服;11点30分,领盒饭,进餐;中午12点,开始整理上班所需物品,特别是筒靴、尿不湿、洗手液;12点30分,乘坐服务车前往东西湖方舱医院;13点,清洁、更衣、穿防护服,半小时后进入隔离区接班;14点,正式上班。
“我们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张立明说,东西湖方舱医院分为3个“舱”,每个“舱”划分多个小区。每个医生负责一个小区,要负责100多个患者的诊疗。
护士的工作量也很大。每个小区又会划分不同网格,网格内按照2米左右的间距,设置约40张病床。每个护士负责一个网格内所有患者。
“一般都要加班。比如今天我这个班,大概到22时才能走出方舱。”张立明说,回到宿舍马上清洁、换洗,大约23时15分吃晚餐,到休息时则临近次日零点了。
站好最后一班岗
与张立明轮流倒班不同,重庆第四医疗队队长、重医附一院急诊重症主治医师钮柏琳每天要到东西湖方舱医院。他负责行政工作,要与医院指挥部及其他医疗队保持密切沟通。
2月16日,他8点多便来到东西湖方舱医院。当天的例会有一项议程:中药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的使用问题。钮柏琳说,方舱医院收治的是轻症患者,他们在中药的服用上与其他重症患者有所差异。
2月15日晚,钮柏琳代表重庆第四医疗队向东西湖方舱医院指挥部提出相关方案,其中包括中药的使用剂量、流程。2月16日上午的例会上,钮柏琳将方案交各方讨论,议定初步方案。
下午两点半左右,钮柏琳再次来到东西湖方舱医院。这次,医院专家组就钮柏琳提出的中药方案进行再审。约半小时后,方案正式通过。“参与研讨这个方案,可算作我在东西湖方舱医院站的最后一班岗。”钮柏琳说。
当天,作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重庆第四医疗队队员、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碧翠也到现场进行了对接工作,包括病人出院的筛选标准、流程等,都完整地移交给其他人。
迎接新的开始
2月16日下午,重庆第四医疗队的8名队员来到东西湖方舱医院。他们的任务,是将从重庆带来的4辆移动救援车转移到沌口方舱医院。
这4辆车是重医附一院随队带来的,包括普通门诊车、医学检验车、油电车、药械车。这4辆车,能够与重庆市卫健委增援的其他设备车辆共同组成一个“移动县级医院”,为抗击疫情提供援助。
“时间很紧,要求我们今天晚上就进驻沌口方舱医院。”钮柏琳说,预计在2月17日,重庆第四医疗队便要在新的工作地点开始工作。
“东西湖方舱医院启用时,很多东西都是在摸索中。重庆第四医疗队作为最早进驻这里的队伍,一直在为它的顺畅运行而努力。”钮柏琳说,重庆第四医疗队组织拟定了东西湖方舱医院的医疗核心制度,推动了该医院的平稳运行。该制度得到国家卫健委的肯定。
2月16日,除了有任务的人员,其他人进行了短暂休整。2月17日,他们将在沌口方舱医院开始新的忙碌的一天。
一别23年 重逢在孝感
当年,她是大一女生,他是严厉教官;如今,她是呼吸内科专家,他是ICU主任
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 陈维灯
23年前,杨晓娟是刚上大一的懵懂女生,张雷则是留校当教官的毕业生。
一个月的军训,张雷是杨晓娟的教官。
此后一别,双方再无音信。
没有想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两人竟在孝感重逢。
“张老师,您还记得我吗?”1月27日,重庆援助湖北医疗队抵达孝感的第二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ICU主任张雷正在就餐,一位女队员忽然走过来笑着问他。
面对着女队员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脸庞,张雷极力回忆着,却怎么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只能无奈地如实回答:“感觉很是面熟,但名字确实记不起了。”
“我叫杨晓娟,当年我参加新生军训,您是我的教官……”“哦,我想起了,你是个子最高的那个女生!那是我带的唯一一届新生。”
两人的对话,勾起了23年前的那段记忆。1997年,19岁的杨晓娟考进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而23岁的张雷刚刚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学校规定,应届毕业生需留校带大一新生军训。张雷就这样成了杨晓娟所在班级的教官。
直到今天,杨晓娟对入学军训仍记忆深刻,“张老师在军训的时候非常严厉。”
一个月的军训后,张雷踏上了工作岗位,杨晓娟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两人从此再未见面。
23年后,当年懵懂的女生已经成长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呼吸内科专家,而当年才毕业的教官也已经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ICU主任。
疫情发生后,两人分别向各自单位“请战”,就这样在孝感不期而遇。
匆匆一见之后,两人又匆匆告别。
杨晓娟率领轻症三组奔赴汉川市人民医院,张雷的战场则是孝感市中心医院重症病区。
在孝感的日子,每天都在忙碌,杨晓娟带着轻症三组的9名护士与汉川市人民医院的7名护士组成一个护理团队,承担了感染科三病区的所有护理工作。
而张雷不仅要负责孝感市中心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还要负责孝感下辖各区县市的重症巡诊。
在孝感的20余天,两人虽未见面,却时常通过微信或电话沟通。
“汉川这里的重症患者也多,张老师是重症专家,所以我经常向张老师请教一些问题。”让杨晓娟遗憾的是,即使在张雷到汉川进行危重患者巡诊时,两人也没能见上一面。各自忙碌,各有收获。无论是杨晓娟所在的汉川市人民医院,还是张雷所在的孝感市中心医院,陆续都有患者治愈出院,他们也各自收到了许多患者手写的感谢信。
杨晓娟对记者说:“我们聚集在这里,并肩战斗在这里,我们尽职救治,相信春暖花开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重庆首批支援汉川医疗队转战孝昌,汉川医生发文点赞
“重庆娃人美心更美,是最靓的仔!”
本报记者 李珩
2月15日,寒潮突然而至,纷飞的大雪让湖北汉川更安静了。
汉川市人民医院门口,杨晓娟默默站了会儿,然后转身上车。车上还有和她同样来自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的14名医护人员,当天,她们由汉川转战孝昌。
作为第一支来汉川支援的外省医疗队,在这里,他们奋战了整整17天。离别时,几名患者联名写下一封真诚的感谢信:“我们很幸运,能遇到你们,如此专业又敬业的医疗队。”
汉川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四病区的医生张义,则写了一篇回顾的短文:“世人都说重庆妹子美,我们汉川人认为重庆的娃们,你们不仅人美,心更美,你们是我们见过的最靓的仔!我谨代表汉川市人民医院欢乐街院区感染四病区的全体医患,向你们致敬!”
“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
1月26日深夜,重庆市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抵达湖北孝感。在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来自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的20名队员兵分两组奔赴一线:5名护士作为重症组成员留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其余15名队员,包括5名医生、1名院感专家、9名护士,作为轻症3组成员奔赴孝感市下辖的县级市汉川市。
汉川毗邻武汉。作为孝感辖管的县级市,汉川的疫情防治较为艰难:感染人数多、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病房紧张……
“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作为医疗队队长,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晓娟说,上了战场,就没有退路。
“快点,再快点,尽可能收治更多病人”
来到汉川后,医疗队迅速制订抗疫计划,以汉川市人民医院和当地医护人员为依托,支援整个汉川市的抗疫工作。
查房,严格监测病人尿量、蛋白等各项数据,优化和调整诊疗方案……每天,杨晓娟和同事们都在不停地忙碌着,“神经绷得很紧,心里想的就是快点,再快点,尽可能收治更多病人。”
“让我们最担心的是6例危重症患者,尤其是其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衰等疾病,入院时情况很差,心衰症状明显。”杨晓娟说,经过多日的综合支持治疗,这名老人的身体情况明显好转,各项复查指标也都较入院时有所改善。虽然工作很累,但看着一位位患者逐渐好转,杨晓娟觉得很值。
“祝他们平平安安、顺利康复”
担心、悲观,是不少患者进入隔离病区时的状态。
为了疏导患者的情绪,队员陶静想出一个主意:“我们来折纸吧。”没想到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积极参与。12床的奶奶和爷爷感情很好,爷爷心衰犯了,奶奶着急得接连几天晚上都没睡好,眼睛都肿了。折纸活动让老人的心情明显好了起来,她折了一艘帆船,说道:“希望老头子的病能快点好,以后都能一帆风顺。”
重庆市急救中心的9名护士和汉川市人民医院的7名护士组成一个护理团队,承担了感染科三病区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为患者打针输液、翻身拍背、端茶送饭、清洁卫生、搬氧气瓶等。
2月14日是最后一次轮班,队员吴燕洁说,离开之前大家都想着和病房里的叔叔阿姨们道个别。因为条件有限,她们就准备了几个大苹果当作临别礼物,“祝他们平平安安、顺利康复。”
截至2月15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护人员离开时,汉川市人民医院共治愈患者92名,大部分重症患者转为轻症。
一场没有新娘新郎的婚礼
“落跑”新娘彭霞:疫情中这场特殊婚礼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最值得珍惜
重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瀚祥
“老公,情人节快乐!待疫情散去,我们两家人再好好团聚一次……”斟酌多时,几经修改,2月14日中午休息的间隙,彭霞终于写好了这样一句话,在微信上发给了新婚丈夫黄俊林。
这句话是节日问候,更是她对19天前自己“缺席”婚礼所表达的歉疚……
彭霞是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
新娘的焦虑
“我们虽然是新婚,但19天前,却双双缺席了婚礼。”彭霞说。她和黄俊林相爱数年,于前些日子登记结婚,并议定在今年大年初四举办婚礼。
今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阖家团圆的日子。彭霞满怀喜悦,回到酉阳老家。依照当地土家族的风俗,黄俊林没有陪着她回到老家。
对婚礼,彭霞满怀期待:“每个女生都会期待自己的婚礼,我也一样,期待在大年初四成为最幸福的新娘。”
彭霞家处处张灯结彩,婚房内外张贴着大红的“囍”字。在广州打工的父母,早在半个月前便回家布置,远近的亲朋好友也纷纷赶来帮忙张罗。
但疫情的迅速升级,让彭霞心里越来越焦虑:一边是各种紧张的婚庆筹办,一边是医院科室同事们都在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婚礼是自己人生的大事,疫情防控则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她矛盾、纠结多时后,最终下定了决心。
家人的困惑
“我想回医院!”大年初一一大早,彭霞开口告诉家人。
“昨天回来,今天就回去?!天远地远赶回家,板凳都还没坐热呀!再说,马上就要办婚礼,三亲六戚都招呼到了。你的婚礼自己不出席,这像什么话?!”父亲彭作朋疑惑,甚至有些动气。
“这次的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蔓延太快了!而我们感染科是疫情防控中最重要部门之一,急需人手!加上上级已有最新通知,人员聚集性活动风险很大,不再允许大操大办。”彭霞耐心解释。
一家人都愣住了。短暂沉默后,爷爷打破了僵局:“不是情况特殊,她也不会这么决定。听彭霞的,就让她回去吧!”爷爷表了态,其他人不再劝阻了。彭霞的母亲默默起身,到房间帮她收拾行李。
“马上来接你”
新郎那边怎么办?家人们都很担心。
彭霞转过身给身在主城九龙坡区家中的黄俊林发了条微信:“疫情越来越严重,我要马上回医院!”
黄俊林是一名出租车驾驶员,大年初一凌晨4点下的夜班,上午这个点按说该在休息。但他在第一时间回话了:“收拾一下,我马上开车来接你!”
“婚礼不过是一个仪式!”黄俊林说。当天,他开车去接自己的新娘:从九龙坡到酉阳,4个半小时车程;从酉阳回到九龙坡,又是4个半小时。
彭霞倍感温暖,很是感动:“他无条件支持我,有担当,我是嫁对人了!”
回主城的路上,彭霞发了一条朋友圈,为自己的决定向亲友致歉。
特殊的“婚礼”
在彭霞忙碌工作的日子里,他们的“婚礼”还是如期举行了。只不过这场婚礼,没有新娘,也没有新郎。
大年初四当晚,彭霞父母如期在家为这对新人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全家人一起祝福他们新婚快乐。
在这场特殊的婚礼上,父亲彭作朋自豪地说:“彭霞回城‘打仗’去了,虽然她缺席这场婚礼,但是去做更光荣的事、更有意义的事了!”
当天晚上结束工作回到宿舍后,看着微信上家人发来的“婚礼现场直播”,彭霞很感动,给爸妈打去电话,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从大年初一晚回医院到2月14日,彭霞已经连续工作了21天,自始至终奋战在战“疫”一线。
她和黄俊林商量好了,不再补办婚礼:“婚礼是属于两个人的宝贵记忆,我觉得,这场疫情中特殊婚礼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最值得珍惜的。”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