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年两会,重庆团代表有话说 | 潘复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科技新飞跃
人民日报作者 : 刘新吾 常碧罗
“来,吃个橘子!”潘复生代表从书堆里探出头来,顺手拿起一个橘子,热情地招呼记者。他头衔众多,著作等身,谈话时却仿佛一位老大哥,风趣平易。
切入正题之前,潘复生代表还饶有兴致地带我们看看他的科普产品——他曾经组织编写的一套科普书籍。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套深入浅出的书,共有十二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翻开其中一本《鹤舞凌霄:中国试飞员笔记》,没有拗口的名词,没有生僻的概念,多是通俗易懂的故事,不乏诗情画意。
潘复生代表一直关心科普工作,“多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就会少一些科学谣言。”他认为,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公众对科学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科研工作者应当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科研工作者,潘复生代表最关心的还是科技创新。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有着明显的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科技创新恰恰需要这样的制度,整合零散的科技资源,组织“精兵强将”,攻坚克难,突破瓶颈。“两弹一星”就是得益于这个优势。
时任科技部领导调研实验室,潘复生代表(前排左二)陪同
当前,我国的高铁和5G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不过,潘复生代表仍有担忧,“目前,科研领域项目仍然较散,资源不够集中,以致科技突破不够多。”他认为,科技计划体系是保障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应当更加聚焦部分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突破。
要实现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潘复生代表认为,“基础研究三五年往往出不来成果,却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不能拿‘硬时间’来卡成果。”因此,对于基础研究,不能急于求成,应当改进考核方式,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让科研人员潜心做研究,支持其自由创新。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文件,如何更好落地?潘复生代表认为,各地需要出台相应配套措施,细化规章制度。比如对如何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当把握好“度”,区分类别制订“数量+质量”的综合评定体系。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还要加强协同,确保政策贯彻落实。
潘复生代表正在和学生们交流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也一定会创造辉煌的未来。”潘复生坚信,只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国在科技领域一定能够实现新飞跃。
身在重庆,潘复生还经常思考重庆的发展问题。这次两会,他还建议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建设西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产业转移提高技术保障,优先在成渝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一类创新平台,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
在潘复生代表办公室隔壁,有一间办公室,里面装着他的“镁”梦。多年来,潘复生代表致力于镁合金的科研和应用,成效显著。他创建的国家镁合金工程中心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镁合金研究机构,创办的《镁合金学报》(英文版)已成为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顶级刊物之一,组织建立的国家镁合金产业基地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有力推动了镁合金产品在汽车等领域规模应用。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