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中国教育报】重庆大学:聚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教育报作者 : 杨帆

阅读 : 0
摘要
凌晨,位于重庆大学的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灯火通明,王时龙教授正为他的梦想忙碌着。“我的梦想是让每个零件、每颗齿轮会‘交流’、会‘说话’!”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时龙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大型风电、航母等“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的齿轮制造保驾护航。目前,他正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旨在把计算机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与人的决策能力、思考能力有机结合,通过附加在零件上的芯片让零件变...

凌晨,位于重庆大学的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灯火通明,王时龙教授正为他的梦想忙碌着。“我的梦想是让每个零件、每颗齿轮会‘交流’、会‘说话’!”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时龙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大型风电、航母等“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的齿轮制造保驾护航。目前,他正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旨在把计算机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与人的决策能力、思考能力有机结合,通过附加在零件上的芯片让零件变得智能,这将大大提高车间运行效率。

而这,只是重庆大学以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工业振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一个缩影。

首次前往北极进行科学考察;设计出首座35千瓦短波电台;研制出首批五棓子棓酸塑料;首次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首次发现3亿年前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参与了首次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探月工程、首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重要科研工作;研制出首台±0.1角秒高精度光电圆刻线机、首台工业无损检测机(ICT);荣获首个山地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国家科技进步奖;制定首部国家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在月球上种植出首株植物嫩芽……砥砺奋进的90载,绘制出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一幅幅美丽画卷。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就是重庆大学长期以来践行的初心使命。

重庆大学拥有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且配套齐全的学科体系,并在多个领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近年来,立足西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学校在继续发挥工程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

战略谋划

立足解决“卡脖子”问题

必须走传统工科的现代化改革之路,单一学科领域进行技术研发的“老路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的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这是摆在重大全体科研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介绍,重庆大学“1+5”新型科研创新体系的构建,很好地回答了这一命题,为科研攻关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撑。

这项改革直抵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新的科技创新“1+5”体系架构,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1个科研管理机构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防科学技术(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联合研究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5个科研实体组成,学校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科研全链条组织模式,实现从原始创新到应用实践的全覆盖,业已成为重庆大学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在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创新体系下,重庆大学的科研工作日新月异,尤其是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革故鼎新的速度惊人,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大幕也已开启,将为科技创新释放更多活力。为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重庆大学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构建了自然科学类研究成果分类分级体系,并在2019年科研工作业绩考核和成果奖励工作中试行,坚决破除“五唯”倾向,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提升了学校科技核心竞争力。

“向一流学习,那么我们应该看看世界一流大学如何进行学科布局。重庆大学以工学见长,要合理布局学科,发挥工程学科优势,达到‘长板更强,短板赶上’的效果。”在校长张宗益的带领下,重庆大学对国内外以工程科学见长的一流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学科结构分析后找到答案: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强大的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实力,而且其学科结构相对较为均衡,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注重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构建。

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科布局,构建一流学科体系,稳步推进学科调整,进一步理顺学科学院关系,凝聚建设合力,学校优势学科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建设,学校整体呈现出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工程学于2017年11月进入了ESI前1‰行列且名次仍继续稳步提升(2020年3月全球排名第62名),重庆大学工程科学及相关领域的长足进步,为构筑西部工程科学高地,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区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0到1”

原始创新在“高原”上造“高峰”

被誉为“科研之眼”的电子显微技术及设备,是众多基础科学新发现及革命性技术突破的关键,对工程学发展至关重要。

多年前,刘庆、黄晓旭、唐文新、吴桂林等一批相关领域专家集聚重庆大学,开始了电子显微技术及设备的基础前沿研究工作。2015年,重庆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成立,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三维取向透射电镜和像差纠正超快自旋低能电子显微镜,在不断的自主创新过程中,现在的重庆大学电镜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在电镜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的电镜中心。

“探索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做‘从0到1’的事,是学校对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勉励和价值引领。”唐文新说,“我和万唯实教授共同深入超快电子显微镜开发,感知到超快电子显微技术在时间尺度理解物质结构的重要性和前沿性。同时同步辐射光源所产生的可调宽能谱高通量光子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已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一想法和另一知名大学的研究形成了思路互补。”基于这一构思,重庆大学组织了多轮国际国内专家论证,通过论证,思路越来越清晰,逐渐意识到这一研究不但会提高性能,还会在激发状态下发现新的瞬态过程,为未来理解物质结构的时空演变提供重要手段,因此,重庆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被提上日程。

作为由重庆市领导挂帅的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是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解决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超快物质调控的机制和手段,能实现物质科学新理论重大突破,产生重大原始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地。

此外,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重庆大学正着手打造极端环境高端装备研发与试验平台等行业服务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服务社会、引领行业发展。

重庆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蔡珍红介绍:“重庆大学立足于在‘学科高原’基础上打造‘学科高峰’,将集聚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带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融合发展。”

服务发展

助力重庆构筑西部科学高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促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战略之举。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和具体行动。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中。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说:“近两年,重庆大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项事业均呈现出持续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整体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今年1月,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团队牵头“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被10余部标准采用,为高层混合结构工程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这项技术可节省约40%—50%的混凝土,可节省约30%—40%的用钢量,综合成本也降低约30%。目前,其成果应用于30多个国家的300余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镁作为轻金属,还鲜有人知晓它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价值,而现在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潘复生院士是中国千亿镁产业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镁合金新材料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制造业,正着力提升我国在汽车、交通等工业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黄晓旭团队先后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材料领域新的研究成果等,都体现了学校的“高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为助力重庆构筑西部科学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大学将集全校之力助力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在大学城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

同时,重庆大学将以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为主线,以“面向重点领域、集聚优势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为宗旨,持续推进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重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

张宗益说,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当下,重庆大学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大科学装置、科学中心以及各类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重庆大学将全面集智聚力,把高校的智力优势转化为中国西部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澎湃不竭的动力,为西部科学城更好地践行国家战略赋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