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日报全媒体】“勇作学术研究的前锋” 重庆大学2020级6500余名研究生新生开学

重庆日报全媒体作者 : 李星婷、唐苓玲

阅读 : 0
摘要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星婷 实习生 唐苓玲)9月4日上午,重庆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该校A区风雨操场举行。650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星婷 实习生 唐苓玲)9月4日上午,重庆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该校A区风雨操场举行。650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校长张宗益为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寄语全体新生树立远大志向,在学术创新中奋斗闪光,在刻苦磨砺中探索前行,在细照笃行中完善自我,在时代大潮中接受淬炼,勇作学术研究的前锋。

微信图片_1.jpg


▲重庆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学校供图)

讲话全文>>

勇作学术研究的前锋

——在重庆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金秋时节,秋雨送爽,你们即将在这里开启一段探索、求真、修身的新旅程。未来的日子,重庆大学将与你们一道共同书写彼此铭刻的精彩诗篇。在此,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20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消弭(mǐ)了新春佳节的喜悦,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甚至命运。对你们而言,初试成绩的姗姗来迟,居家复习的惴惴不安,复试方式的拳拳在念,开学时间的悬悬而望,自始至终牵动着大家的心弦,以往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被突如其来的“始料未及”所替代。但我深感欣慰的是,即便是疫情肆虐、正常的学习生活被按下“暂停键”,你们依然以足够的勇气积极应变,以足够的才智主动求变,以足够的信心拥抱改变,在挑战中抓住了机遇。正是大家的坚持与努力,使我们今天在重大的相遇更加弥足珍贵。在即将揭开序幕的研究生生涯,我希望你们继续让坚持成为一种品质,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

重庆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1948年,时任校长张洪沅、工学院院长冯简、数学系教授柯召招收11名研究生,拉开了研究生教育的序幕。改革开放后,重大是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在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今年正好就像你们热追的电视剧——“二十不惑”。二十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先后成为首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荣获全国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称号,成为全国首批“工程博士”授权试点单位,获批全国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目前,学校研究生教育在质量、规模、结构上实现了协调快速发展,为同学们潜心研究、深耕学术提供了优良条件。

微信图片_2.jpg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做“研究”的学生。研究什么?当然研究学术。“研”是治学的基础,体现的是持之以恒的专注心态;“究”是求真的过程,展现的是质疑与推求的辩证统一。做研究的目的是创新,所以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同学们,历史经验和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科技水平影响民族兴衰,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等等。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同学们风华正茂,是否已做好准备?对你们而言,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研究者、解决者,最终成为规律的发现者,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跨越,要实现这一跨越,需要聚焦学术研究的核心,在创新、刻苦、心智、志向四个维度上下功夫,作好“新”“勤”“艺”“势”四篇文章。

一要“志于新”,在学术创新中奋斗闪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一定要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俗的讲,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就是创新。作为研究生,创新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亟需提升的能力。做研究要提得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李政道说,“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魅力的事情,无论是对前人的质疑或是突发奇想,都将思维指向了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也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跨界学习能力为前提。做研究要找得对方法。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创新的关键,如何运用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很少有人会手把手的教你解决问题,因此,你们要独立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在批判继承和不断挑战中,积极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系统见解。

二要“据于勤”,在刻苦磨砺中探索前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术研究是一个反复探寻的漫长历程,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就能够得到的。无论是车胤的囊萤夜读,还是李密的牛角挂书,抑或是达尔文编纂《物种起源》、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所有的成就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勤奋刻苦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做研究要沉得下心境。求学之旅是充实而又艰苦的,无论才华撑不撑得起你的理想,过去不可当作缓行的借口,舒适不能成为刻苦的阻碍,你需要做的就是耐住寂寞,潜心科研。希望你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手中的课题集中精力专注于每一篇文献、每一次调研,认真对待每一次试验、每一步推演,从现在做起,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做研究要经得起挫折。科研之路就如同山城的道路,笔直平坦不是常态,“遇水逢山”“爬坡上坎”才司空见惯。在艰难探索中遭遇失败,其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梦珍,在无数次的试验之后,终于从地沟油中研究出新型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在学术上迎来了“雨过天晴”。硕博连读期间,她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公开一项专利,参与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仅过去两年便发表了七篇高水平论文。“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希望你们像赵梦珍一样无所畏惧,勇敢地成长为求真求知的斗士。

三要“游于艺”,在细照笃行中完善自我

经常听到有同学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研”?这实际是关于科研素养的问题。古往今来,但凡学术研究有所成就者,除了创新和刻苦之外,往往还具备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有趣的灵魂和充沛的精力等共同点。这些看似与学术无关的因素,恰恰在某些方面成为了创造力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就是智慧。做研究要跳得出舒适。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做研究就是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圈”、挑战自我的过程。我希望大家能“吾日三省吾身”,审视并锻炼自己坚强的自控力、坚韧的抗压力、良好的协作力和清晰的表达力。自控助你消除“噪音”、匡正目标,抗压助你打破“玻璃心”、增强求胜欲,协作助你融入团队、增进对话,表达则助你展示自我并获得良好沟通,这四方面互相依存,构成了一个科研人的基本内在。做研究要留得住爱好。科研与爱好不是势同水火、非此即彼的“对手”,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伙伴”。一些科学家甚至让爱好成为他们职业身份的一部分。达芬奇既是艺术巨匠,也是现代生理解剖学、光学等众多学科先驱;爱因斯坦精通小提琴和钢琴,对文学也非常痴迷;霍金在患病之前,曾是牛津大学赛艇队的一员;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同时是一名世界级长跑健将……只要做好时间统筹与管理,在科研和爱好之间找准平衡,爱好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想、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灵感和顿悟的重要来源。同学们,@是你们面对未来的“上上策”。以对爱好的激情投入研究,会使你更加专注;以做科研的严谨反哺兴趣,会让你保持自律。只要你们在重大的舞台上全心投入、尽情展示,就一定能将自己的学术画卷谱写得妙趣横生、异彩纷呈。

四要“依于势”,在时代大潮中接受淬炼

个体只有自觉融入时代进步的洪流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在洞悉学术精微的同时,通晓时代之变,坚守学术理想,正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做研究要立得稳志向。同学们身处中华民族复兴的盛世,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你们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作为高层次人才,面向科学前沿开展原始创新,是伟大时代所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希望你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定科研志向,恪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诚信,不负韶华,锐意进取,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研究要守得住定力。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各国之间围绕科技实力的较量从未像当前这样迅猛而又激烈。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短板明显,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然面临卡脖子的困境。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我们更要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克服战术上的压力,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坚守既定的科研方向和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正视差距的同时,脚踏实地去追赶,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创新由量变走向质变。

同学们!时节如流,击鼓催征。回望历史,一代代的重大人在近百年的上下求索中,书写着“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辉煌卷帙。面向未来,希望你们胸怀一往无前的勇气,长存披荆斩棘的锐气,永葆激情澎湃的朝气,于奋进中激荡青春,在挑战中放飞梦想,笃学敏思,矢志创新,勇作学术研究的前锋!

谢谢大家!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