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147万个项目仅有154个金奖 重庆大学的参赛团队为何能一举夺金?
重庆日报全媒体作者 : 王丽
“太开心了,这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也可以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脉冲制造设备。”11月27日,重庆日报记者在重庆大学见到了刚刚载誉而归的“变形轻刚”团队,他们的参赛项目《Light Deformation》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中从147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金奖,这也是重庆大学连续两年获西南地区高校唯一的国际项目金奖。
▲电磁脉冲制造设备加工样片
轻量化是全球制造业的共识和发展趋势,轻量化制造利用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轻质金属替代传统铜、铁以达到减轻产品重量,助力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其中电磁脉冲技术是促进轻量化发展的关键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国外早已实现工业化应用。
“4年前,我们了解到重庆一家外企正在做电磁脉冲制造设备,想去参观学习,结果被拒门外。”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变形轻刚”团队成员、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陈丹依旧历历在目。强烈的求知欲遭到了拒绝,她和同学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点燃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回校后,陈丹与同学们暗自发誓,一定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脉冲制造设备。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同专业同学的支持,也吸引了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等不同专业同学的关注。
2017年,由重庆大学2015级本科学生邱玮杰牵头组建了“变形轻刚”团队,项目成员遍及电气、材料、自动化、汽车、经管等专业。陈丹介绍,研发过程中,每个专业成员都在各显神通,如电气专业成员主要负责核心电气技术的研发,材料专业成员完成材料学研究,自动化专业同学负责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策略设计,其他专业同学则负责产品封装设计与市场推广。
▲电磁脉冲制造设备
团队有了,摆在成员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电磁脉冲制造技术的有关资料。陈丹回忆说,当时国内不仅缺乏有关资料,也几乎没有设备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研究一度停滞不前。
为了打破僵局,团队一方面联系国内优质生产厂商,携手攻克关键部件的研发,同时也借助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优势自行研发核心部件;另一方面,团队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深入汲取国外关于该项技术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控制策略,启发国内团队的研发思路。
历经4年的潜心研究,以及近千次实验与3次产品迭代后,“变形轻刚”最终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脉冲制造设备的研发。
如今,团队研发的电磁脉冲制造设备,解决了传统的焊接技术如钎焊、氩弧焊等难以实现异种金属的可靠连接,且焊接过程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的问题;对于传统成形技术如冲压、铸造难以解决轻质金属成形性能差的缺点,也进行了有效弥补。 此外,该设备的最大瞬时放电能量可达112.5kJ,可以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能有效减轻产品重量,实现节能减排。
对于下一步的规划,“变形轻刚”团队表示,将对他们研发的电磁脉冲制造设备进行智能化发展,努力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