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瞭望】重庆大学校长 张宗益: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重大”力量

《瞭望》新闻周刊作者 : 柯高阳

阅读 : 0
摘要
近日,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表示,重庆大学是一所具有远大理想、崇高使命、强烈担当、独特文化的大学,学校将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彰显“重大”担当、贡献“重大”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517102240.jpg

◇一所大学的筹办不是一时一隅之计,如何塑造出格物致知的品质、在精神层面“振导社会”,是重庆大学办学的终极考虑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的发展总是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相随


  ◇重庆大学有很多“高原”学科,但还缺乏“高峰”学科


  90多年前,重庆大学在嘉陵江畔建校,从此成为川东第一学府。


  她立下“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宏愿,汇聚众多名师大家,创造了十多项全国第一的学术成果,培育出月球上第一片“绿叶”;


  她发出“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雄音,在抗战大后方点亮“沙磁学灯”,在国统区高擎“红岩旗帜”,和平建设年代也活跃着她的身影;


  她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己任,先后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人才。


  近日,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表示,重庆大学是一所具有远大理想、崇高使命、强烈担当、独特文化的大学,学校将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彰显“重大”担当、贡献“重大”力量。
  
  与民族共进 与城市相生
  
  《瞭望》:你在重庆大学学习工作30余年。在你心目中,重庆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张宗益: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90多年发展和积淀,成为一所具有远大理想、崇高使命、强烈担当、独特文化的大学。学校在建校之初就立下了“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这一宏大而富有远见的办学目标,先后建立了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1952年,为支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过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以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等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随后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这是重庆大学校歌里的一句歌词。翻开学校的办学历史,每一页都见证了大学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休戚与共,无论是战争时期点亮“沙磁学灯”、高擎“红岩旗帜”,还是和平年代“哪里有建设,哪里有工业,哪里就有重大人”,无不彰显着重大人强烈的使命担当,也铸就了重大人“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精神风貌。这些文化、风格和传统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在办学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大力弘扬。
  
  《瞭望》:重庆大学将“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写进了办学宗旨,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少见。是有什么样的渊源吗?
  
  张宗益: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好,工商业发达,但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整个川东地区还没有一所高等学府。树西南风声、增进本埠繁荣、拓殖西南福利,成为重庆大学建校的直接目的,这就是在现实层面“佑启乡邦”。


  一所大学的筹办不是一时一隅之计,如何塑造出格物致知的品质、在精神层面“振导社会”,是重庆大学办学的终极考虑。学贯中西的创校先贤们,早在1929年就卓有远见地发布了《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和《重庆大学成立宣言》,前瞻未来地提出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这十六字宣言在学校的历史长河中灌注起强大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重大人,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
  
  《瞭望》:有人说,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你怎样理解一所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关系?
  
  张宗益: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的发展总是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相随。关于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有两句经典的话:“一个大学的水平决定一个城市的高度”“一个大学的品质决定一个城市的品位”。重庆要在西部地区起领头羊的作用,重庆大学义不容辞。过去重庆大学为重庆培养输送了很多的优秀人才,成为支撑和引领重庆带动西部发展的动力源泉。现在重庆正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相关产业,我们也在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大学也受益于城市的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为重庆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得益于此,重庆大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项事业均呈现出持续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整体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科研攀珠峰 育人增后劲
  

  《瞭望》: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布局上有哪些动作?怎样让老牌学科焕发光彩、新兴学科充满活力?
  
  张宗益:早在20世纪40年代,重庆大学就拥有文、理、工、商、法、医六大学院,成为当时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国立大学之一。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后,形成了两大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一个是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材料、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专业,与工业体系齐全配套;另一个是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城市环境、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等专业,与城乡建设体系齐全配套,这也是“建筑老八校”的实力与特色。
  
  重庆大学有很多“高原”学科,但还缺乏“高峰”学科。最近几年,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的总体思路,推进学科布局调整和优化。我们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智慧能源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平台,支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推动各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同时还瞄准学科前沿,先后成立了“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先进电能源化学研究中心”等前沿交叉学科中心,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历史上重庆大学有过医学院,后来因院校调整划出。现在我们决心恢复和发展医学学科,要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相匹配。学校在2018年6月成立了医学院,通过医工融合,逐步布局与完善学科方向,培养新型医学人才。2020年,重庆大学的附属医院派出多批医护人员逆行驰援武汉,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
  
  《瞭望》: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动力引擎。重大在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有哪些探索?
  
  张宗益:创新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恒久的追求,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志是拥有一流的创新成果。为了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重庆大学及时修订完善《人文社科类教师学术指标评价体系》《自然科学类教师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大力鼓励“从0到1”的探索,积极支持坐冷板凳、搞真科研。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了高质量成果产出,近3年来,学校先后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牵头研制的“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长出了“月球上的第一片绿叶”……
  
  在探索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对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一方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工作,优化实验室研究方向、引进优秀人才队伍、改革运行与管理机制;同时加强科研前瞻布局,高质量谋划建设新的科研平台,计划三年内投入数十亿元,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学校还启动建设合成生物学、未来芯片、量子物质科学等高水平原始创新平台,申报新建“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等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六大先导性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及“20个关键科学问题”“20个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行动计划。
  
  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我们还专门打造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一体化服务平台——“重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下大力气打通“最后一公里”。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成果权益100%让渡、1元钱转让等政策,打通作价入股流程,增加收益分配比例,提高成果转化积极性。近两年,全校转化科技成果250余项,金额约1.5亿元,成效明显。
  
  《瞭望》:重庆大学是“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实施进展如何?学校怎样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一流人才?
  
  张宗益:“强基计划”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改革。重庆大学的“强基计划”聚焦国家关键领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去年,学校获批在数学、物理两个专业招生90人,首届学生已经进入培养阶段。我们为这些同学制定了“3+1+X”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硕士、博士阶段可分流至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领域专业深造。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建校90多年来,重庆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正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加快重塑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还提出了“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推动成立本科生院,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开设明月科创实验班,目标就是办一流本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庆大学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往往逻辑思维严密,发散思维可能不足,所以我们格外强调通识教育。我们推出了重庆大学通识教育2.0版本,包含了科学精神与探索创新、哲学审视与思辨求真、文化传承与沟通交流、社会认知与合作担当、自然生命与自我塑造等五大模块,希望通过这些来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目前,学校正在全力打造面向全校的“文明经典”通识核心课程,该课程将覆盖6500名新生,着重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校将从政策、机制、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人才引进来 脚步迈出去
  
  《瞭望》:作为西部高校,在吸引、留住人才方面,重大做了哪些工作?
  
  张宗益:1929年的《重庆大学成立宣言》指出:“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必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从建校的第一天起,重庆大学就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把汇聚人才、培育人才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职能。
  
  西部高校在引才方面既有优势一面,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利条件,这也倒逼我们用心用情不断加大引才力度,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渠道、更广的项目落地空间、更大的干事创业平台。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绩效工资和职称评聘方面分类建立对标“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注重高质量与标志性成果,开展多元评价。学校目前建立了4个层次、7个类别的人才引育“金字塔”,让每一位愿意到重庆大学工作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合适的、最佳的岗位,用“吸引—培育—使用—评价—发展”的机制实现人尽其才。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学校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数量迅速增加。
  
  《瞭望》:近年来,不少西部名校在东部布局落子,重庆大学也向江苏等地抛出“橄榄枝”。学校在这方面有何战略考量和谋划?
  
  张宗益:这些年来,许多西部名校在东部实施异地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服务当地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学校自身的快速发展。我认为这本质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相对来讲,尽管这几年也有很多东部地区非常积极,但重庆大学在这方面的步子迈得还比较小。去年,我们终于走出这一步,与南京市政府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与溧阳市政府共建“重庆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溧阳)”。目前,两个研究院都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
  
  关于建立异地研究院,学校的考量除了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功能外,关键是要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实时全面学习掌握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信息和技术,倒逼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理念更新和改革发展,但前提必须立足校地实际做实平台项目,必须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长期共赢。接下来,我们还将主动寻找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突出“新方向、新增量、新机制”,集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新型工业化和新兴前沿技术创新研究,加快布局新兴学科,带动传统学科改造升级,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更高站位、更强责任、更宽视野、更大作为开展有组织科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主战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瞭望》:校长的办学理念对一所大学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是什么样的?
  
  张宗益: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新思想、新知识、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殿堂,这也是我对重庆大学的期待。我们的老师,要潜心做真学问、做大学问,矢志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我们的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实现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大写的人;我们的学校,要屹立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为服务国家和重庆的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为民族复兴作真贡献、作大贡献。
  
  作为校长,我要做的就是努力为师生和学校实现这些目标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氛围。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长远发展阶段,这要求大学校长必须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来思考大学长远的办学质量问题,尤其是深化对大学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的认识。我们正按照“对标一流、追求卓越、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推进观念转变、实践创新和制度变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