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日报】挺身而战——记重庆市援沪医疗队那些战斗的身影

重庆日报作者 : 彭瑜

阅读 : 0
摘要
5月16日早上6点过,远在上海抗疫的冉才萱,与病床上的丈夫视频聊天后,心情平缓了很多。穿上防护服,她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5月16日早上6点过,远在上海抗疫的冉才萱,与病床上的丈夫视频聊天后,心情平缓了很多。穿上防护服,她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1.jpg

▲心头牵挂着丈夫病情,但冉才萱工作依然一丝不苟。 受访者供图

8天前,冉才萱的丈夫突发疾病,经多方救治,病情很快稳定下来。冉才萱说,“大家这么关爱我们一家,我会坚持下去的。”

白衣执甲,挺身而战。在重庆市援沪医疗队(下称重庆医疗队),有一大批像冉才萱这样的队员,他们闻令而动,有的放下病重的亲人,有的不顾年长多次参战,有的感恩上海的帮助,逆行出征,持续战斗在上海抗疫前线。

“妈妈,等着我回来”

5月11日一早,医疗队员李艳正要外出进行核酸采样,突然接到丈夫从彭水老家打来电话称,妈妈感觉左边身体乏力,说话吐词不清。

天各一方,李艳叮嘱丈夫送妈妈去医院后,继续赶赴社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在等待居民下楼间隙,她借志愿者手机联系上丈夫,得知妈妈已经住进了ICU后,心情异常沉重。

“戴着护目镜,我不能哭!”李艳强忍住泪水,婉拒队友让她休息的劝阻,迅速调整好情绪,走到工作台前开始了核酸采样,“急也没用,只有把工作做好,才不枉此行。”

平日,李艳与丈夫工作都忙,妈妈既照顾两个孩子,又承担家务,夫妻俩对妈妈特别感激。李艳祈愿早日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回到妈妈病床前。“妈妈,等着我回来。”她在心中反复默念。

3.jpg

▲李艳担心母亲的病情,但依然坚持在一线核酸采样。 受访者供图

4月初,医疗队员陈永宏接到援沪抗疫通知时,81岁的母亲正因心肌梗死、糖尿病、老年痴呆症住院,并下了病危通知书,需要24小时照护。

“说实话,当时内心很矛盾。”陈永宏参加过非典、霍乱、H7N9等救治工作,有着丰富的感控经验,而援沪抗疫正当其时,他担心这一去,母子俩就可能再不能见面了。家人让他不用担心老人,放心前往上海抗疫。陈永宏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希望母亲等着我凯旋。”

4月14日出征那天,也正好是医疗队员周春的父亲80岁生日。就在两天前,老人不慎跌倒导致骨折。见女儿为难,老人说,“去吧,抗疫要紧。”

就这样,带着对父亲的牵挂,周春在上海奋战了一个多月。

“陪娃娃们一起战斗”

4月15日晚上8点,重庆市医疗队首批队员进入2号方舱医院开展工作,57岁的曾维琼也在其中。作为院感科医生,她一再叮嘱队员们做好自身防护。

“陪娃娃们一起战斗!”此次援沪抗疫,很多年近六旬的老队员都主动请缨。他们说,“既要打赢疫情防控战,又要做好传帮带。”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56岁的崔勇先后多次参加抗疫抗灾。这一次,他既承担方舱医院医疗工作,又承担定点医院救治任务。每天接打电话近百个,接发指令数十条,一天忙碌下来身心疲惫。他说,看着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一个个青年队员在抗疫中成长,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2.jpg

▲袁建国(右二)在方舱里工作。 受访者供图

医疗队员袁建国,2003年参加北京小汤山抗击SARS,2020年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疫经验丰富。在上海,他每天在电脑上工作6-7小时,一边引导青年队员克服恐惧心理,做好院感防护工作,努力做到零感染;一边对病人精心治疗,在病区还对一名肿瘤术后患者,完成远程专家会诊,制定口服化疗方案。

4.jpg

▲崔金兰、崔素荣两姐妹在援沪抗疫前线。 通讯员 李太杰 摄

53岁的马柏清是一位援鄂老队员,此次在援沪抗疫中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治疗。她表示,在退休前能为国家、为医院再贡献点力量,义不容辞;崔金兰、崔素荣两姐妹都年过50岁,依然并肩战斗在援沪抗疫前线;刘建荣陪伴了青年队员成长,却不能陪孩子迎战高考,她说,希望母女俩都能打胜仗。

老兵出马,坚定了重庆医疗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信心,他们的敬业、专业精神同时也带动了青年队员快速成长。

“将老兵的大爱精神传承下来,发扬下去。”近三年来,34岁的宋晶彦先后两次驰援武汉、一次支援吉林,在市内成了抗疫突击队员,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战斗的身影。他说,“我是党员,应该向老同志学习,冲锋在前!”

“感恩上海,我们来了”

“晚上有雷雨?我马上回来!”4月23日,3号方舱医院现场副总指挥陈力刚回到驻地,就收到队员打来的电话称,当晚将收治600多患者。他说,“患者多,天气又不好,我必须在现场。”回到3号方舱医院,陈力一忙就是一晚上,待到所有工作运行平稳时,已是第二天下午。

连续多日早出晚归,再加上长达8小时以上的不进食,陈力嘴巴长了好几个口腔溃疡,喝水都痛;长时间站立,双下肢出现了水肿;他血压一直较高,一忙又忘了服药。

陈力有着丰富的救援工作经历,曾参加过玉树地震救援、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非洲新冠疫情援助等多次国内外救援工作。“为什么这么拼?”陈力告诉记者,除了工作经验,他还有回家的情感。60多年前,陈力的祖父母是上海西迁到重庆的医务工作者,“回上海抗疫,就是对西迁的一种回报。”

“感恩上海,我们来了!”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区30周年。来自万州区的医疗队员刘勇介绍,此次援沪抗疫,万州派出了包括感染、呼吸、重症医学、妇产、院感、护理等专业在内的50名队员,“上海为万州做的事情,我们永远牢记在心。”

5.jpg

▲4月14日,刘勇带领万州队员援沪抗疫。他说,这是一次特别感恩行动。 受访者供图

一个多月来,刘勇带着队员们从3号方舱医院转战1号方舱医院,现在又进驻定点医院。为确保方舱医院运行安全,他反复实地模拟出入方舱通道,抓细节、强实战、找漏洞,不断优化患者入舱、患者出舱,工作人员车辆安排,方舱药房管理,应急保障等方案。

医疗队员陈文江就是上海对口帮扶万州的直接受益者。16年前,他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但因当年母亲病逝,家里无力承担学费。就在当年,上海帮助万州108名贫困学生走进了大学。11年苦读,陈文江成长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他说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