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日报】构建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培养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重庆日报作者 : 马钦锋

阅读 : 0
摘要
今年是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95年来,一代代重大人初心不改、奋斗不止、弦歌不辍,积淀了深厚的办学文化和底蕴,成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乘历史大势而上,应时代之变而进。重庆大学切实提高办学站位定位,紧抓创新挖潜、改革进阶、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聚焦“双一流”建设,增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使命担当和本领能力,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迈进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1.jpg

重庆大学理学院楼2.jpg

重庆大学国家(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首届本科生快乐迎开学

今年是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95年来,一代代重大人初心不改、奋斗不止、弦歌不辍,积淀了深厚的办学文化和底蕴,成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深度结合点,承担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重大使命,肩负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的重要责任,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更加凸显。

乘历史大势而上,应时代之变而进。重庆大学切实提高办学站位定位,紧抓创新挖潜、改革进阶、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聚焦“双一流”建设,增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使命担当和本领能力,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迈进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瞄准前沿创新驱动

“重大经验”成为全国新工科教育亮点

2023年7月,重庆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重庆大学等高校联合申报的“新工科教育”荣获特等奖,获奖数量及获奖等级均取得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其背后,是重庆大学以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

事实上,早在2018年,重庆大学就发布了《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5C”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在全国高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经验”。

明月科创实验班是重庆大学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的一块“试验田”,开办4年来,依托明月湖—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打破传统学科分类界限,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今年7月,首届28名毕业生毕业,2个团队分别获300万元天使轮投资,5个团队获50万元探索期投资,3个团队进入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孵化基地开展预探索。

种好试验田,勇当探路者,“重大经验”大在胸襟,也大在格局。学校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创办了不同类型、特色的学院或实验班。

其中,弘深学院致力于培养富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研究型拔尖人才,逐步形成了“学院+书院”双院融合、多院协同的弘深育人模式,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学生全员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毕业生深造率超80%,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率近30%。博雅学院致力于培养未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为学生提供中西贯通,文史哲、政经法贯通,本硕博贯通的博雅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毕业生平均升学率近90%。UC联合学院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工程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引进校企联合培养(Co-op)模式,学生学习成果斐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80%以上的毕业生到国内外名校深造。通过10余年的在地化探索与实践,学校具有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多元个性育人体系、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建立了以激发学生个性及树立远大目标为特征,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突出专业能力的研究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校企共生型重庆大学Co-op人才培养模式。

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新工科建设的“重大经验”再增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成功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将打造成服务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国际一流综合性创新平台,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储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重大力量”。

扬优向新布局专业

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的交叉性是吸引我的最大的特点,它不仅具有传统动力专业需要具备的能源转化相关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材料、电气、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辅助,可以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更加广泛、更具深度的应用……”重庆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读学生李兰心,谈起专业信心十足。

学生的喜悦得益于学校专业的优化调整。近年来,重庆大学增设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建造、智能感知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10余个“四新”专业,既透露出人才培养新动向,也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此外,学校在今年一次性停招20个与社会发展新需求匹配不足,高质量建设条件相对不强的专业,使专业布局更加科学。

近年来,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如何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和效益增长,如何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是对高校的一大考验。

在重庆大学看来,专业“版图”中“一增一减”,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场关乎教育未来与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

“高校专业调整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确保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专业调整围绕“坚持深化‘四新’建设,坚持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坚持适配区域发展、坚持适配学生全面发展”四个原则做文章。

迈出“这一步”,重庆大学客观定位自身优势,明确核心赛道,深入地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确保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时代的需求上。

学校加快培养碳储领域人才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碳储科学与工程为目录外专业,重庆大学首次开创性地申报该专业,基于双碳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优势,力争成为双碳人才培养的先行者。增设临床医学专业,标志着重庆大学重新开启医学领域本科人才培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学校积极改造传统专业,大力推进“四新”建设,针对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3个传统优势工科专业,以“信息技术+传统专业”的模式制订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筑学部7个专业与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跨学科多专业“大部制联合毕业设计”,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融入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博雅学院,文史哲贯通培养,课程设置“少而精”,以小班教学、深度研讨、大量阅读写作、全程导师制为特色。

重庆大学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目前,学校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入选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重庆市高校新型二级学院;2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国际认证。

对标一流潜心育人

培育具有大理想、强能力特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流大学如何培养人才?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都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教材、教师队伍、实践活动等要素。重庆大学扎根巴渝大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并构建具有中国品格的一流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新需求,围绕跨界融合学习与实践、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数字化与数智思维、自我适应与终身学习、使命担当与社会责任等核心要素,打造人才培养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与素质图谱,塑造“CQUer”(Competence强能力,Quality高质量,Universal大理想)拔尖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五育并举、通专融合、能力培养、贯通发展”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围绕“科学精神与探索创新”“哲学审视与思辨求真”等5大模块开设通识课程。打造“通识-基础-专业-贯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推进项目制引领、产教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全面提升课程“两性一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度参与“慕课西部行”计划,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为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贡献重大智慧。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重庆大学加强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重质量的教师教学评价,分层分类开展常态化专业化的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实施“双证上讲台”制度及新教师成长计划,构建起教师教学发展“533”终身培育模式。先后培养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杰出教学奖”“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国家级及市级荣誉称号129人次,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218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学院以原创舞蹈《手龙人》震撼亮相《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博雅学院教师陆续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千古家书》《古人怎么说话》系列节目,形成“博雅-百家讲坛”讲师团队。

一流课程、一流专业,都要靠一流教材来支撑。学校组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顶尖学术水平的专家团队,加强高校联合行业产业部门、科技部门的合作,建设核心教材,以教材体系建设的新成果回应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的时代呼声。

踏着改革奋进的鼓点,重庆大学将创新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444”创新实践体系,即本科4年不间断,依托学院—学校—省部—国家4个层级的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科研导师团队项目、科教产教融合的四类项目,开展有组织的高水平科研训练。创建“产品创意驱动、学习实践同步”的创新实践模式,形成“产品创意驱动—项目制—基金资助—基地孵化”实践新路径,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组数据正是有力的说明:2020年—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统计5000多项,参与人数超1.7万人。近3年来,学校获双创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 4714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累计获得国赛金奖25项、银奖42项、铜奖49项。

以中国特色为基础,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高质量为核心,重庆大学深入推进课程、团队、教材、创新实践纵深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书写“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答卷。

勇担使命立德树人

引领学子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

新时代,重庆大学扎根巴渝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思想引领、推进五育并举、夯实组织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强化价值塑造,唱响立德树人“主旋律”。统筹各领域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积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系统规划、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分类推进、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强化示范引领、选树典型示范,2个项目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68个项目入选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五育并举促发展,立德树人担使命。重庆大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年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强化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理念,一体化推进“文化强校”战略,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全面育人工作新局面。

在师生的欢迎中,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李雪芮入职重庆大学,带领师生兴羽毛球文化、带动体育等相关学科发展。今年初,为庆祝中巴建交50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组成的高校羽毛球代表团在国际交流中绽放青春之花、共享体育之美,向世界展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中国体育精神。

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是重庆大学学子的志向和担当。

近年来,每年有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地区,在乡村振兴、国防建设、国家基建一线奉献青春。围绕服务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庆大学打造“启航计划”“远航计划”“使命行”专项社会实践等品牌活动,向重点单位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这一系列数据彰显了重庆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立足“百年新重大”奋斗目标,围绕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育体系,重庆大学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奋力谱写学校教育教学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大”力量。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