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非凡十年】重庆大学: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通用密码”

来源 : 宣传部

日期 : 2022-10-17
摘要
这十年,重庆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这十年,重庆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办学实力、影响力进步明显,学校发展潜能不断释放,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全面达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预期目标和成效。学校官微今日起推出“非凡十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学校在党建、思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引言:

这十年,重庆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1.jpg

近年来,重庆大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造就“国家栋梁、行业精英”方面勇担使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强化顶层设计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

随着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加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出“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人文渗透”的显著特征,培养面向未来的具备更广阔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体系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

在此背景下,重庆大学着力从顶层设计、关键要素和持续发展机制,聚焦引领未来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系统探索与改革。

早在2012年,重庆大学就围绕国际化、理工交叉、文史哲复合型人才进行探索,先后成立了弘深学院、博雅学院、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2018年,学校召开本科教育大会,发布《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创造性地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培养具有“5C”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jpg

2021年,重庆大学本科教育迈出关键一步,正式推行“本科生院”运行模式。作为本科生教学与管理的机构,本科生院兼具管理机构和办学机构两大属性。依托本科生院,学校全面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比肩国际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专业水准,以“5C”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招生选拔、人才培养、毕业发展全链条联动机制。

同年,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启动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不断健全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国际化培养体系,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3.jpg

沿着不断革新的人才培养轨道,重庆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硕果累累,被教育部誉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大经验”。

30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2.7%的专业进入国内同类专业排名前20%,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国际认证,数学、物理两个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内改外放,创新协同——卓越工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市第一名),建筑学部连续十年启动的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累计获高水平学科竞赛奖励1335项(其中全国一等奖91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在2021年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

下一步,重庆大学还将进一步促进理工交叉、文工交叉、医工交叉,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和重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强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

大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2021年7月,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以下简称“明月班”)学生郦铖与同学共同设计了一款电子化、轻便化、低成本的“盲文多行阅读器”。该款产品已入选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重点培育项目200强,正在冲击全国决赛。

作为面向未来新经济、新业态开展的新工科改革试验田,明月班由重庆大学、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三方于2020年12月共同建设,借鉴欧林工学院培养模式,并结合国家和重庆市地方的产业需求进行模式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培养模式。地方政府提供办学资金、孵化资源,学校遴选不同专业的学生“混搭”组建新工科教育实验班,联合培育未来产业科创领军人才。这种突破专业壁垒、以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目前,明月班已与华为、大疆等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实验室。

4.png 

在明月科创班的成功经验下,2022年9月,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重庆大学和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三方共同建设的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迎来首批171名新生,工程师学院主要围绕“智能化+新能源”发展方向,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工程师,推动重庆及两江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打造人才培养新生态,深化新工科教育实践,培育“教育+科创+产业”融合示范区。该学院致力于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聚焦智能汽车软件、智能制造和产品创新三大方向,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产品经理、产品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

5_副本.jpg

 今年6月,学校新成立了致力于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弘深书院,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全球视野的一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还有早前成立的如博雅学院,致力于培养未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采用国际先进的COOP工程教育模式,即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深厚专业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工程人才……在重庆大学,这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项目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6.jpg

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为办学理念,以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统领,通过体系化培养设计、全面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等举措,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022年8月,重庆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唯一高校(全国仅10所)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将联合华润集团、南方电网、中国电科等9家头部企业,围绕工业母机、半导体、新材料、智慧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面向国家工程技术重大计划与前沿问题的工程研究生培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学校以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摊机制改革为契机,成功申报入选教育部2022年科研项目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简称“科研博士”)试点建设高校,旨在加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快推进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培养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急需紧缺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重大力量,2022年首次录取科研博士72名。

作为全国首批“工程博士”授权试点高校(共25所),学校已培养近4万名工程硕士、近800名工程博士,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工程类人才。近年来,为全面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卡脖子”领域,今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成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并已联合企业完成2022年工程博士招生326名。

7.jpg

同年9月,学校还成功入选“教育部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全国仅10所)试点建设高校,未来将以储能领域技术实践难题和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短缺为导向,采取多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能够引领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军人才,为提升国家储能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核心科技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四个保障”

打通育人最后一环

就业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更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重庆大学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好“四个保障”,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8.jpg

强化组织保障,学校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督促激励机制、就业联动机制,以健全的工作机制落实毕业生就业情况。强化育人保障,分年级打造育人体系,联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拓展育人阵地,将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多种形式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强化资源保障,学校畅通校园招聘主渠道,积极推进 “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与重点用人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构筑人才输送平台,针对升学深造、基层选调、企业就业等就业方向,分别打造“时代先锋大讲堂”“龙骨行动”“嘉陵之子”等活动,以提高就业质量。强化服务保障,学校推进就业服务智能化,启动线上“云服务”,并通过就业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全天候、分类别推送就业信息,每年发布招聘信息近万条;推动帮扶措施全覆盖,分行业、分地区建立不同就业群体QQ群,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就业加油站”服务平台,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WechatIMG3614.jpeg

多年来,重庆大学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整体稳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国际组织等领域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已成为重大学子就业选择的主旋律。

健全的就业保障机制打通了重大学子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学子实习、就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