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学术校庆】重庆大学举办90周年校庆校长论坛

日期 : 2019-10-13
摘要
​2019年10月12日,以“新科技革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校长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海内外数十所知名大学校长齐聚重庆大学,共谋人才培养大计,共商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

2019年10月12日,以“新科技革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校长论坛,在重庆大学A区主楼三楼多功能厅召开。

会场1_meitu_1.jpg

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的海内外数十所知名大学校长齐聚重庆大学,共谋人才培养大计,共商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校长Neville Pinto、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校长John Dewar、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Pam Thomas、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副校长Mark Price、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教务长兼副校长Johannes J.Britz,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台湾逢甲大学校长李秉乾、台北医学大学副校长吴介信,分别围绕论坛主题作主旨报告。重庆大学党委书记周旬致辞,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主持论坛。

明炬1_meitu_21.jpg

周旬1_meitu_2.jpg

周旬首先感谢海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宾朋莅临重庆大学,参加90周年校庆校长论坛等系列校庆活动。他在致辞中指出,大学始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浪潮,世界大国纷纷加快国家战略调整,科技、教育、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地凸显,大学的职能再次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创新发展成为大学的时代使命。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答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答题。

14位校长分别具体就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一流大学建设、第四次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等专题和领域,畅谈真知酌见,分享思想理念,交流改革创新经验。

DSC_5119_meitu_3.jpg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院士发表了题为《围绕高深知识创新:推动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紧密结合》的主旨报告。他认为,“高深知识”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也是站在高等教育视角理解科技革命的一把钥匙。科技革命对知识传播和保存、知识内容和知识生产产生深刻影响,科技革命与大学的本质联系体现在“高深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上。大学应围绕高深知识创新,大力推动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紧密结合。

Neville Pinto2_meitu_4.jpg

辛辛那提大学校长Neville Pinto发表了题为《Next Lives Here: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s Trajectory to the Future》的主旨报告。他从大学未来发展之路视角,探讨了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迎接挑战,更好地融入社会。他认为,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融合”,教育也不是孤立的,未来的大学教育需要更多合作,共谋发展,为学生们要营造一个开放、合作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张军2_meitu_7.jpg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院士发表了题为《担时代使命 育创新人才》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带来了世界大变局,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为此,应推进高等教育全球合作开放办学,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丁雪梅1_meitu_8.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发表了题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的主旨报告。她认为,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还是从教学模式发展和人类发展来看,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高等教育必须以变革和发展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必须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DSC_5211_meitu_9.jpg

逢甲大学校长李秉乾发表了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当今社会信息科技十分发达,世界瞬息万变,大学人才培养面临“21世纪知识与能力之虹”,大学必须走出教室,成为带动社会运转的枢纽,培养能参与社会产业升级转型的创新人才。

王树国_meitu_11.jpg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发表了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旨报告。他认为,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是肩负起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施开放办学、与社会融合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大学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打造一流研究平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自主创新成果供给源头。

John Dewar_meitu_12.jpg

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校长John Dewar发表了题为《University 4.0》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大学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持有价值和有意义,并称之为“University 4.0”。University 4.0不同于上世纪的大学,他的有效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回馈社会的能力,迫切需要通过深度产学合作,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

金东寒1_meitu_13.jpg

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院士发表了题为《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和水平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兴学强国使命,激发改革创新动力,培养一流人才,努力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Pam Thomas_meitu_15.jpg

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Pam Thomas发表了题为《Develop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主旨报告。她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带来一次更大的生产力革命,而高等教育承担着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使命。大学应从完善跨学科培养模式、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为社会提供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人才资源保障。

高松_meitu_16.jpg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发表了题为《实施“新工科F计划”,培养工科领军人才》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大学必须要着眼于未来时代发展,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加快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工科卓越人才,是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面对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华南理工大学实施新工科F计划旨在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复合知识与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种核心能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的“三创型”工科领军人才。

DSC_5313_meitu_18.jpg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副校长Mark Price发表了题为《Hands on or Hands off? Lectures, private study, laboratory work and design-build-test in tomorrow’s engineering education》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技术革命既给高等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大学需要转型,充分利用新技术,采用更宽松、更轻松的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选择需要的学科、主题和话题,并培养他们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所需的技能。大学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围绕技术挑战开发学位项目,使毕业生能立即为招聘他们的公司所用。

DSC_5327_meitu_19.jpg

台北医学大学副校长吴介信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创业精神对科技进步的社会影响力》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城市型大学是创新发展的引擎,城市型大学的创新驱动了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创新的要素包括领导力、文化、资金、政策、教育。大学需要综合考虑五个要素,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Johannes J.Britz_meitu_17.jpg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教务长、副校长Johannes J.Britz发表了题为《The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there a future for higher education》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当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期许越来越倾向于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高校发展应与时代及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与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改革转型中释放发展活力。聚焦科技前沿,助推技术创新,将高等教育与行业紧密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

张宗益1_meitu_20.jpg

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发表了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未来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工程伦理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兼具跨界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高校应着眼创新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培养途径,通过学科和知识融合,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评价方案融入国际化,以及打造学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为培养创新国际化工程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新途径。

本次论坛汇聚了海内外专家的思想智慧,交流了高水平大学校长们的办学理念,分享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必将进一步促进海内外高校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学互鉴,加强科技革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使高等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

国内部分高校、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重庆大学部分干部师生700余人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