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第一眼原创】全国三八红旗手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朱恂:把两学分的课上出八学分的效果

第一眼原创作者 : 张嘉 田园 李旭 曾石

阅读 : 0
摘要
高炉渣变废为宝,她的技术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她的研究推开了微型燃料电池的大门。 和丈夫是有口皆碑的“学术夫妻档”, 言传身教,既当导师又做家长。 《重庆专访》对话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重庆市“最美教师”朱恂。

高炉渣变废为宝,她的技术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她的研究推开了微型燃料电池的大门。

和丈夫是有口皆碑的“学术夫妻档”,

言传身教,既当导师又做家长。

《重庆专访》对话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重庆市“最美教师”朱恂。

1.png

朱恂老师的采访是出了名的难约。作为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她的时间被教学和科研填得满满当当。

重庆电视台 田园

最近忙完的项目是什么?


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朱恂:

刚好在结题的是做了一个微型燃料电池,做的小的这种微型能源供电的装置。

2.jpg

朱恂:

大家比较熟悉的属于氢氧燃料电池,因为现在国家大力在提倡,以后未来的汽车的驱动能源来自于氢氧燃料电池,但我做的不是这一块,我做的是小型微型的这种电源,它的燃料不是氢气,它可以多种燃料,可以是甲醇,可以是甲酸,可以是甲酸钠,可以是很多类型的,它的特点就是它的反应体系非常丰富,好处就是能量密度高,工作的条件也很温和,常温下面就可以工作,还有它的集成度也很高,我就可以跟一些小型的设备的集成供电,甚至可以把检测和供电同时完成,就做成这种小型芯片式的微能源供电。

3.png4.png

朱恂:所以我们就在这一块做了很多基础的研究工作,它的理论模型的建立,它的物理机制是什么?我甚至可视化的实验做出来,看到它的特征是什么,规律是什么,然后我再通过这个研究去找到一些方法,去提升它的性能,因为它现在来讲功率的输出还不是太高,真正要去实际应用的话可能还有点距离,所以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基础研究,能够提出能够提升性能的办法和措施。

 

理论研究和世界最前沿接轨,实际应用则瞄准节能减排中的卡脖子难题。

 

朱恂:一个就是我做的重点研发计划,针对钢铁厂炼铁的高炉,它的渣排出来是1500度熔融态的这种渣,目前它的处理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用水淬的方法,比如说用冷水去冲,或者直接排在水里边,这个时候1500度热量全部散失掉了,水的浪费量也很大,而我们国家又是全世界的钢铁大国,我们的钢产量是占到全世界的50%,所以炼铁的高炉的排渣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块能源的浪费就很大,但是世界上面都没有技术,现在真正把这块热量回收回来,基本上算是钢铁领域里面唯一一块还没有真正做好余热回收的一块。所以从2011年,我们开始瞄准这个方向去做。

5.png

朱恂:我们这个技术叫“离心粒化余热回收技术”,不用水淬,就用空气和间壁式的水,就是水不跟渣直接接触,我的水就是干净的水,它就可以去产生蒸汽,就可以去发电,整个把余热都回收回来。同时这个里面很大一个挑战是我不能够只回收热量,因为这么大量的高炉渣,它是要拿去用的,你不用,堆在那也是一种污染,也是一种占地,也是浪费。它是可以去做水泥用的,所以我们还得要必须保证渣的质量。目前其实很多钢铁企业非常感兴趣,但是现在面临问题就是:谁是那个首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它的投资也相对比较大。投用以后,节掉的能就等于我可以少烧多少煤,少排放了多少的二氧化碳,少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等。

6.png

田园:您现在给本科生上课还多吗?


朱恂:我今天下午就有课,本科生的课,一个是给三年级的本科生上课,一个是给一年级的本科生上课。


田园:你会觉得给本科生上课会影响到您的科研吗?


朱恂:不会,老师给学生上课,这是最为本职的工作。所以我的博士生出去到高校当老师,我都要跟他们聊这个,三尺讲台是你最为本职的岗位所在,科研要做,但是大学更重要的是育人。

7.png

对三尺讲台,朱恂是有情结的,父母都是重大老师,和丈夫廖强在读书时相识相恋,现在同为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并从导师手中接过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担子,如今,几个人的研究所发展成170多人的规模,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这也是目前国内学术影响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人才计划类项目。

 8.png

田园:很多学生评价,就是说您上课是把两学分的课程,上成了8学分的效果,这多出来的是什么?


朱恂:2个学分上成8个学分,真是辛苦同学们了,可能就是我在课堂当中上到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一个问题,我会提给他,我们上节课学了这个知识点,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假设你是工程师,你到了现场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你怎么把你这个知识应用出去?这就是我给他们多出来的学分点。

田园:你认为当下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朱恂:第一点就是三观要正,我们讲家国情怀一定是要有的。作为老师来讲,面临是国家的未来,年轻人啊,这是祖国的未来,你都不把他教好国家以后怎么办?第二点我觉得要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境界的问题。什么境界?我认为境界分两点,第一点底线在哪里,你作为一个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人才,你要明白底线是什么。第二个要有高线,高线是啥,你能够知道优秀的是什么,当你知道优秀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你可以有内源的驱动力,去让自己走得更优秀。

9.png

田园:在你们心中,廖老师跟朱老师是什么样的存在?


学生 彭琴:就是那种神雕侠侣般的存在,就是在学术上很厉害,又恩爱,反正是我们比较羡慕的那种。


学生兼同事 吴君军:我们有时候也很好奇,他们两个都是业内顶尖的人士,两个人在一起会怎么样相处?我们就发现,他们两个真的是属于那种,既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学术上该争论的时候也会争论,这个时候给我们婚恋观上的影响就是,既要感性又要理性。

 

朱恂:非常好的一个事情就是随时随地可以讨论问题,随时随地可以解决问题,另外一个我觉得更好的一面就是理解度很高,你做的事情他也都了解,他做的事情我也了解,理解度非常高。可能就是你说我跟廖老师的关系,我们团队里面也成就了好几对,都是我们自己的学生,然后现在成家有了孩子,有好几家,所以这种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就感、幸福感。10.png 11.png

田园:工作生活都在一起会有审美疲劳吗?


朱恂的丈夫 廖强:没有啊,我们觉得挺新鲜的,比如有新的科学的问题讨论起来就很新鲜的。我们基本上没有休闲时间,我们每年到沙坪坝可能也就一两次,但是出差的时间很多,到北京可能一年都要十几二十次。


田园:所以您带给学生们的影响,不仅仅说学术上的引领,其实在就是一些人生态度上也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


朱恂:我觉得是。这种家庭的观念在我们的团队里影响比较重,人情味比较重。因为我们好多学生出去以后,去到其他的高校,我们认识的老师他们说,你们学生对团队的认同感很强。


田园:对后继人才的培养,你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呢?


朱恂:我们的科研必须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求。另外一个就是要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服务国家需求,这就是要落地,技术、研发都要落地;仰望星空,就要看到前沿技术。这个是“两手抓”,这是我们对研究所年轻人的要求。


来源:第一眼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