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心怀国家育栋梁
光明日报作者 : 柴如瑾
“多数人选择落叶时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而我现在正是最有价值的时候,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去,实现报国梦想。”2009年,黄大年放弃了剑桥河畔的花园洋房、英伦风景,回到了中国。
黄大年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探测装备技术封锁,追平发达国家30年科研差距,为中国拉开“深地时代”大门。
2017年,黄大年溘然长逝。但是,他手中的接力棒传给了中国大地无数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全国先后有两批、401个教师团队入选。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延续着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必将付出一切。”2004年,正在华盛顿大学深造的闻德亮,毅然回国担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面对导师的挽留,他义无反顾。连续3年,闻德亮夜以继日地工作,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老旧医院起死回生,一跃发展成为辽沈“百佳医院”。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之时,闻德亮带领的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导论教师团队中,有5人主动请缨,星夜奔赴武汉一线,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使命,彰显大爱无疆的医者本色。
从1999年组建至今,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导论教师团队,一方面坚持以医学教育研究为先导,不断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另一方面坚持以重大慢病为科研攻关方向,不断创新疾病防控治疗新技术。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生命至上。”闻德亮和团队践行着这所脱胎于战火年代、随红军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学校的十六字校训。
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最高行动准绳。
“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微不足道,要在短暂的生命周期,为国家和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今年2月,谢德体带领的西南大学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0年执教生涯,谢德体长期驻扎西南农村的生产第一线,足迹遍及上千个乡镇,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上万人次。为打通农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他带领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合作建成6个科技小院,研发15项新技术、新产品,形成5套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开展90余场次观摩培训,覆盖培训农户2.3万人次,为农民节本增收2.1亿元……
“从今天起,我把我的智慧、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党。”60余年前,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写下庄重的入党誓言。从此,“脚踩大地,奉献生命”成为团队的精神风向标,并持续激励着后来人。
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我们要做有效的科研,而不是泡沫的科研,我们的研究需要紧紧扣着实际的需求和问题,聚焦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带头人丁文江反复告诫师生,“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质,有用是材料研究的灵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丁文江的科研初心,更是他的实践品格。30年辛勤耕耘,丁文江和团队成员一边在实验室中“瞄准应用”,一边在“产业需求中检验研究问题”,攻克了镁合金强度低、耐热差、寿命短等瓶颈,突破了材料开发、熔体处理与部件成型等关键工艺与技术难题,实现了镁合金从非承力结构件至主承力结构件应用的跨越。
如今,中国镁合金材料的身影已经遍布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能源、医疗、农业等诸多领域。该团队研制的50余种、3000余件大型复杂部件,已被应用于20多种重点装备的研制和批产。回忆起“中国镁”的研发经过,丁文江感慨:“由于技术是国际首创,从炉体、材料到工艺,每一步都得自己慢慢蹚过去。”
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把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我们要做中国自己的农药,做将高毒农药低毒化的绿色农药!”1987年,当时我国的农药生产还停留在仿制国外工艺的基础阶段,宋宝安在第三届全国农药学术研讨会上的这句话,震惊全场。
3年后,宋宝安创建了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他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倾注于教学科研:工作日、周末、假期,宋宝安或埋首实验室,或走上田间地头与学生们讨论,通宵达旦几乎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宋宝安还将贵州最高科技贡献奖的100万元奖金捐赠出来,设立“贵州大学卓越基金”,用以激励研究生创新。
如今,32年过去,宋宝安的“绿色农药梦”在贵州青山绿水间开花结果。他的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培养的学生也成长为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精英及骨干——“茶医生”张建创制的绿色农药“香草硫缩病醚”累计推广10万亩,帮助农户增收上千万元;连磊公司研发出的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除草剂,解决了恶性杂草防治难题,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俞露在室内水稻种植实验中,发现转FTO基因材料能显著增强水稻根系和分蘖功能、能达到50%增产效果,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在贵州,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实现了博士点、“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学科和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等多个贵州科教指标零的突破,为国家农药行业科技进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作为教师,最快乐的事情,不是自己获得什么大奖,而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和骨干。”东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团队带头人张化光教授,先后将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和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所获3万元奖金捐赠给贫困同学。
对张化光而言,科研与物质回报无关。回忆起“流体输送管网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高精度泄漏检测定位技术”,张化光介绍,接手这项课题的原因,是出于“看到我国石油泄漏检测技术落后,盗油者经常不计后果,造成原油大面积泄漏而污染环境、破坏农田”。埋首这一“小”项目,张化光一研究便是16年。凭借在该项目中作出的卓越贡献,张化光首次登上了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如今,这一科研成果伴着一条条输油管线铺设在广袤的神州大地,过泰山,越大别山,涉长江,渡黄河,总长度达8000余公里。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张化光把自己热爱科研、执着追求的24字箴言赠予学生。
从黄大年到闻德亮、谢德体、丁文江、宋宝安、张化光……无数黄大年式的教师将毕生所学倾注在这方生养自己的古老沃土。
——放弃英国优越条件、决心为祖国绿色建筑奉献毕生的李百战,带领重庆大学可持续建筑环境营造教师团队,聚焦绿色低碳国家战略和长江流域人居环境改善民生重大需求,勇攀科研高峰。团队培养的学生超过50%到西部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8名硕士奋斗在西部基层脱贫攻坚第一线。
——放弃德国教授教职的贾文键,回国后带领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师团队,打造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中的李莉文、张莲、李辉等老师,赴新疆、西藏等地支援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全身心投入,无私奉献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黄大年精神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更多教师团队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