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日报】 他们为重庆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重庆日报作者 : 张亦筑

阅读 : 0
摘要
7月11日,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100项成果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4项、技术发明奖7项、科技进步奖69项;10家企业荣获企业技术创新奖。这些成果完成人和团队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为重庆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2日,重庆日报记者选取部分获奖成果进行了采访。

7月11日,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100项成果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4项、技术发明奖7项、科技进步奖69项;10家企业荣获企业技术创新奖。这些成果完成人和团队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为重庆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2日,重庆日报记者选取部分获奖成果进行了采访。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8K超高清显示智能终端有了“中国芯”

2022年1月,中国首颗全自研8K 120Hz超高清AI画质芯片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8K关键技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要突破。

1.jpg

▲中国首颗8K120Hz超高清AI画质芯片。受访单位供图


这颗引起业界轰动的“中国芯”,就融入了重庆的硬核科技成果——由重庆邮电大学高新波教授牵头完成的“基于内容生成的视频画质提升理论与方法”,为芯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为此,这项成果也获得了2022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8K拥有4倍于4K的像素数量,是一种更接近人眼真实视觉的超高清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加真实、震撼、更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这样的体验,离不开支持8K超高清显示的智能终端,更离不开智能终端的硬核“大脑”——8K超高清显示芯片,这也是当前显示产业的竞争关键所在。然而,相关核心关键技术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超高清显示产业的发展。

针对超高清视频画质提升算法与其芯片化研制的重大需求,来自重庆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项目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

2.jpg

▲重庆邮电大学高新波教授(左一)参加中国首颗全自研8K120Hz超高清AI画质芯片发布会。受访单位供图


如何高效和低功耗地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内容数据提升图像的显示质量?如何构建高性能和绿色极简的画质提升网络模型,来保证画质与视觉感受的一致性?如何设计有效且准确可靠的视觉信息质量评价测度,对生成的超高清视频画质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机调控……项目团队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成果产品化,与海信联合研制了上述8K 120Hz超高清AI画质芯片。

“我们成功填补了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的技术空白。”高新波说,这颗芯片可以让各种低质、低分辨率的视频在超高清显示设备上都得到高质量呈现。

下一步,项目团队还将与企业深化合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继续研发画质提升类算法及专用芯片,发挥在数智科技领域的优势,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助力重庆打造四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工业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率大幅提升至70%以上

冶金、能源、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工业能耗占我国工业总能耗70%以上,其中烟气余热占能耗17%,相当于约4.3亿吨标准煤/年。不过,目前国内现有烟气余热回收率仅为29%,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上述行业烟尘排放量约260万吨/年,占工业烟尘总排放量的65%左右,面临极大的减排压力。

“高温工业烟气余热回收及净化对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重庆大学教授廖强说。

3.jpg

▲重庆大学廖强教授(左)正在指导学生。受访单位供图

正是如此,近年来,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成项目团队,由廖强牵头开展“工业高温高含尘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及净化技术”攻关,相关成果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4.jpg

▲重庆大学廖强教授(左三)正在指导学生。受访单位供图

实际上,工业高温含尘烟气余热回收并不容易。

“工业高温烟气温度高达800℃—1200℃,具有成分复杂、含尘量高、腐蚀性强、工况变化大等特点。”他介绍,这使得烟气余热回收和净化装置存在滤料堵塞和再生困难、换热面积灰、磨损、腐蚀及余热回收和净化效率低等关键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项目团队将工业高温含尘烟气分为3种典型烟气,即高温含凝结性尘粒烟气、高含尘含腐蚀性成分及水蒸气烟气、低浓度含亚微米级尘粒烟气,创新提出高温凝尘自适调控粘附捕集与动态抑尘置换脱附技术、基于三维超大拓展表面传热部件的蓄/换热耦合高效连续余热深度回收技术、梯度孔结构膜过滤元件制备技术。

5.jpg

▲重庆大学廖强教授(右二)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受访单位供图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还进行了关键技术优化集成,成功研制了高温高含尘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及净化一体化技术及装备,使项目成果既适用于单独典型高温含尘烟气,又适用于具有多种复杂组分烟气尘粒和腐蚀性气体成分的高温含尘烟气。

据悉,该装备能够实现余热回收率70%以上、净化效率99%以上,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项目成果已在电力、冶金等行业30余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云端预警+线下检测让新能源汽车“心脏”更安全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直接影响整车安全表现。近年来,因动力电池热失控造成的整车自燃事故时有发生。

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监测管控技术开发的迫切需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了项目攻关,相关成果获得202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png

▲中国汽研牵头在渝建设的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检测站。受访单位供图


据悉,过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存在失效机理解析难、云端监测预警粗、线下检测设备缺、车端智能管控弱等难题。为此,项目团队提出了“逆向数据+正向建模”的融合解析方法,开发出高精度云端预警技术,并研制了线下快速无损安全检测装备,形成车端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2022年12月,由中国汽研牵头建设的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检测站在重庆正式投用。除了有传统的检测装备以外,这里配备了充电检测、电安全检测等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的专用检验装备,其中部分检测装备就来自项目团队的研发成果。

据介绍,这些检测设备可以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健康度、容量衰减、电池自放电等,发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避免电池自燃等危险发生。

此外,项目团队通过高精度云端预警技术,打造新能源汽车预警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对汽车安全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现线上筛查风险车辆,推送至线下进行专用装备检测。

目前,项目团队研发的预警技术应用于国家监管平台、重庆地方平台、企业平台等36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监测管控,开发的电池管理系统应用于100余款车型,实现直接收益49亿元,显著降低了车辆自燃的风险。

企业技术创新奖

中冶赛迪信息牵头建设全球首个钢铁智慧中心

钢铁生产工序多、强度大,现场环境复杂。在宝武韶钢炼铁车间,高炉内不断旋流的铁水温度高达1500℃,比火山爆发喷涌出的岩浆温度还高。

不过,得益于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下称中冶赛迪信息)牵头建设的全球首个钢铁智慧中心——宝武韶钢智慧中心,400多名员工从重大危险区域撤离了出来,只需坐在5公里以外的集控中心远程作业即可,并且总体劳动生产率提升近40%,安全又高效。

7.jpg

▲中冶赛迪信息牵头建设的宝武韶钢智慧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实际上,这只是中冶赛迪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钢铁企业全面信息化与智能化升级,打造的多个行业标杆项目之一。

近年来,其致力于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手段构筑数字世界,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大数据架构的数字工厂模型,构建从智能装备到智能车间再到智能工厂建造、生产、运营与决策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体系,为全球30%钢铁产能赋能,覆盖宝武、新日铁等国内外数十个企业,引领了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发展,也成为全市最大的软件企业。

“之所以能成为行业引领者,与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中冶赛迪信息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中冶赛迪信息通过构建多元投入机制,近3年平均研发强度15%以上,累计研发投入超5亿元,为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保证。同时,成立专职研发部门,并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钢铁冶金网络化协同制造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目前,企业已获授权专利160项、软著425项,完成和在编国家标准13项、行业及团体标准45项,多项核心技术国际领先。

正是如此,中冶赛迪信息获得了2022年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

下一步,中冶赛迪信息将进一步发挥龙头软件企业带动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助力打造有生态、有粘性的“链式”产业集群。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