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高新区融媒体】科创新高地 | 高能级平台“增动力”:世界首个超瞬态实验装置加快建设

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作者 : 王柯岚

阅读 : 0
摘要
万物葱茏的七月,正是踔厉奋发的好时节。构建高能级创新载体,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万物葱茏的七月,正是踔厉奋发的好时节。


构建高能级创新载体,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西部(重庆)科学城深谙:科技创新平台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强劲支撑。近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的胜利召开,更是为科学城如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11.jpg

▲科学城一隅。雷键 摄


01

世界首个——

超瞬态实验装置,就在科学城!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大科学装置对培育国家科创基地和加快科创平台产业化运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项目占地500亩的超瞬态实验装置,一期预研项目自立项以来就备受瞩目。


也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超瞬态,这个装置能做什么?

22.jpg

▲超瞬态实验装置效果图


超瞬态实验装置,是由“高通量同步辐射光源”和“超瞬态电子显微镜”两大核心部分组成,分别采用强穿透力的X射线和超快电子,作为观察物质内部构造和微观世界的工具。是可以精确到“飞秒”+“埃米”的双重维度下,进行科学研究。简单说,就是在头发丝的60万分之一的空间上,以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为时间单位,来研究物质的“瞬息变化”。


“与其他的大科学装置有所不同的是,我们这个大装置可实现1安培流强的技术—强流真空技术,达到了全国先进的技术水平。”超瞬态实验室副主任姜伯承继续说,由于电子多,容易激起尾场,从而导致设备的烧毁以及电子数丢失,导致实验失败。而我们自主设计研发的强流真空技术,就克服这一关键难点。


据了解,为保证电子运动的环状真空管道非常光滑,所选用的优质铜作管道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尾场,预防实验失败以及实验数据丢失,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与成功率,保障用户使用的连续性以及实验成果完成。


同时,“超瞬态电子显微镜集群”是以重庆大学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超瞬态自旋极化低能电子显微镜、世界领先的四维透射电镜为核心的综合化、集成化电子显微平台,可实现对物质在力、热、磁、电和辐照等多种激发下的多维多尺度多信息耦合表征。


简单理解一下,就是相当于一个显微镜,可以观察肉眼难以分辨的物质内部结构,作为微观世界的工具来为各个领域的研究规划设计提供条件。用户只需要将研究样本拿过来,通过光照就可以知道样本的微观结构。

33.png

▲超瞬态实验装置效果图


基于光子和电子同物质相互作用的不同散射机制。未来,位于科学城的超瞬态实验装置,将充分发挥电子探针在空间尺度、光子探针在时间尺度各自表征优势,重点解决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可开展高温燃烧机理、3D打印、新材料、微纳电子、固态及新燃料电池、癌症早期诊断与放疗等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融通创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预研项目计划建设500Mev低能强流同步辐射光源、一条光束线站和3个超瞬态电子显微平台。


“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要求,也结合项目电子显微镜集群和同步辐射光源两大核心组成的技术成熟度情况,首先启动的是电子显微镜集群部分(对应科学研究楼)项目,预计今年底可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重庆大学基建处傅晏说。


同时据悉,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团队已完成同步辐射光源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待审批,有望于年内完成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招标工作。截至记者发稿前,电子显微镜集群部分(对应科学研究楼)项目桩基工程累计施工完成超57%。


虽是管中窥豹,却也能看出为何会有众多大平台“扎堆”建在科学城。


作为国际上首次明确提出耦合时间与空间多维研究与调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以说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是重庆迈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第一步”;当然,也是科学城创新能级最基础也是关键的标志,将有利于重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克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以点带面联动其他领域创新。 



02

打造科创策源地——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自启动建设来,科学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核心区,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服务持续优化,创新成果逐步显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44.jpg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曾诚 摄


记者了解到,科学城已先后引进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33个,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市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7个;集聚李克强、吴宜灿等院士20余名,国家级人才超300名,研发人员达2.5万人;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0个、其中国家级7个,孵化培育科创企业近2000家。


此外,在中科协发布2023-2025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名单,科学城亦榜上有名。2022年,科学城完成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值220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5%,初步构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绿色低碳及智能制造产业、高技术服务产业四大产业体系。


由此足见,多维度的高端创新主体,正在科学城加快集聚。一个个“会说话”的数据,就是发展最好的力证。

55.jpg

▲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曾诚 摄


科学城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新高地。接下来,科学城将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成中子源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广州、张江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支持金凤实验室打造全国生命健康领域新标杆,统筹建设科学城国际医学中心。加快科创平台产业化运行,推动规上工业企业100%设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器件与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出引领性科创成果。加快培育国家科创基地,提升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能级,新建数智科技、绿色低碳等领域国家科创平台4个、总量达25个。

66.png

▲科学城一隅。曾诚 摄



巷里烟气深,城中日月长。


一项项绽放科技华彩的新技术、新产品,映射着科学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一个个高技术平台的落地,证明了科学城打造创新高地的信心与魄力。创新,始终是这座“开放之城”的底色,也是支撑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来源:高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