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访谈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探索——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
新华社作者 : 赵宇飞 周思宇
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
嘉陵江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95年前,重庆大学在烽火中敲响行课铃,立下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宏愿。
“复兴民族,誓作前锋”。从自主研发中国首批投入生产的棓酸塑料,到制造中国首台可供实用的伽马射线工业CT机,再到建起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95年来,重大师生勇立潮头、攻坚克难,屡次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95周年校庆前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他表示,重庆大学将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进程,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更好融入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产教融合打造“重大”引擎
《瞭望》:作为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的10所高校之一,重庆大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方面有哪些探索?
王树新: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把教育和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四链融合”。重庆大学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后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方面,学院高标准实施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打破传统学科分类界限,以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为牵引,以跨学科实验室为研究和人才培养单元,探索开展“学域制”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实现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面向未来产业创新需求,打造新工科改革“试验田”,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的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
另一方面,学院不断强化核心课程建设,牵头智慧能源领域核心课程建设,联合浙江大学、南方电网等单位精心打造12门核心课程,聚焦国际工程科技前沿,面向国内重点产业发展急需。从15个专业学院选拔50多名优秀教师,新建通识、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和设计等五个系列跨学科项目制课程小组,深度融合数理和工程学科知识架构,打造面向工程的新工科系列项目制教学课程。
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学院依托地方产业优势,打造“明月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在智能网联汽车方向,与长安、赛力斯、西部智联、重庆车载软件等打造多家联合实验室;在新能源汽车方向,与中国汽研、长安等共建新能源实验室,为企业在领先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上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瞭望》:重庆大学如何推动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王树新:学校围绕国家产业技术和社会发展,着力推动产教融合。首先,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比如开设明月科创实验班,通过项目制新模式和开放式创新活动,让学生尽早尽快融入前沿新兴技术研发的具体实践中。经过四年探索实践,首届明月班2个项目团队获300万元天使轮投资,5个项目团队获50万元探索期投资。
其次,面向产业实际,推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范式和新体系改革,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让学生在研究真问题中得到真成长。学校于2021年启动实施“头部企业”工程,截至目前已与国家电网、中国建筑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29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人才科技教育融合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组织开展关键领域协同攻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瓶颈。比如与中国商飞公司共建大飞机研究院,依托学校在机械、电气、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共同开展国产商用飞机技术攻关和未来新技术探索。目前,29家企业合作经费超10亿元,上千名研究生投身于火热的科学研究一线。
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出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新路子,吸引创新活力比较强的企业“走进来”,同时推动成果变成产品“走出去”,并在一定阶段把知识“返回来”,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形成成果双向转化,推动人才快速成长,源源不断走向创新型企业。
重庆大学理学院楼(一大楼)
改革进阶激活发展动能
《瞭望》: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各方面,重庆大学有哪些突破性举措?
王树新: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其核心要义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庆大学充分认识到“为什么改”,将国家战略需求贯彻、内嵌到自身的改革举措中;明晰“改什么”,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清楚“怎么改”,直面痛点难点,站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创新,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攻坚突破。
学校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办学“指挥棒”问题,推动教育回归本位,聚焦到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上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围绕构建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贯通培养和全面发展,以高质量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发挥科研基地“大科研”的积极作用,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推进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建立“枢纽+节点”的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加强学校和企业“双向奔赴”,探索“学校-市场”双向转化模式,促进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接落实“渝跃行动”等地方政策,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重庆大学校园
《瞭望》: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有何具体探索?
王树新:评价标准是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学校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发展为核心,以质量成效为导向,深入推进“一院一策”改革。
改革不单纯指向行政意义上的学院,而是发展方向和标准要求的转变。将过去单一的“量”的评价,转化为多维的“质”的支撑,把侧重评价论文,转向注重评价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
比如,数学是基础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相比,产出一篇高质量论文的难度更高,因此要根据对数学本真问题的贡献来进行评价。再比如,机械工程学科改革后更加侧重评价是否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能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
抓好“一院一策”改革,进一步推进责、权、利下移下沉,切实增强改革动力、激发办学活力,为各学院创造性地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条件,实现发展动力模式由“学校车头牵引”向“学院动车组驱动”的转变。目前这项改革已在部分学院试点推进,成效初步显现。过去评价较为单一的数学专业,近年来人才吸引力增强、亮点成果频出。2023年,重庆大学数学学科获批非线性分析数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在算子代数与算子理论、偏微分方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服务和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瞭望》:学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西部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土壤?
王树新:学校在1929年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宏愿,其中就包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与区域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秉持“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精神,践行“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紧扣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面向西部和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需求,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科研全链条组织模式。
学校全面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科学城建设,积极发挥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优势,在持续共建打造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基础上,超前布局建设重大智谷,牵头高水平谋划建设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重庆高等研究院等,共同推进首创式、差别化、系统性改革,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人才培养专区、高效益成果转化孵化联合体,高标准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新质生产力策源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
学校推行“一地一院一产业”合作模式,先后与有关地方政府共建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锂电及新材料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精准医学研究院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平台,支撑先进制造、储能技术、能源装备、新材料、智慧城市和医疗健康等产业升级,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集聚效应,有效推进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瞭望》:作为西部高校“排头兵”,重庆大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王树新:重庆大学与重庆相生相长,要为这片区域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学校每年高考录取学生6400多人,其中重庆生源占比约26.5%,50多万校友中超过50%留在西部就业发展。
作为国家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围绕融入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学校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人才必先行。近年来,重庆大学加快培养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学校系统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构建四种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共建重庆大学医学科技创新园,打造医工融合产学研平台和高水平医学教育基地;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支撑西部地区新时代战略腹地建设。学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高质量优化重组高端装备机械传动、输变电装备技术、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等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共建高端装备铸造技术、特种化学电源等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空间电能变换与无线传输”关键核心技术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提速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加快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助力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向西开放”,更好促进西部地区大开放大发展。学校充分发挥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平台作用,牵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等,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目前该联盟成员单位已覆盖11个国家15所高校。同时,积极深化拓展西部地区校际合作,依托牵头发起成立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等,强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瞭望》:你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王树新:自2022年6月担任校长以来,我思考最多的就是,重庆大学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在未来的国际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能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应作出怎样的贡献?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95年来,一代代重大人初心不改、奋斗不止、弦歌不辍,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文化和底蕴。当前,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也承载着新的使命与任务。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将切实提高办学站位定位,聚焦“双一流”建设,增强统筹推进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使命担当和本领能力,全力应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重大何为?”等命题。
围绕高质量建设“百年新重大”,学校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求突破,全面推进落实“一院一策”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学科建设方面,高强度支持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突出强化大能源、大制造、大建筑、大人文、大信息、大健康等六大领域的学科布局和优势特色,加快推动学科整体提升。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优化升级管理服务和运行体系,重新树标准、出政策、立制度、优流程,构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将重点实施基础研究、前沿交叉、新兴增长、顶尖工程、高端智库、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教育教学等八项重点工程,牵引打造和形成更多具有重大辨识度的顶尖成果,切实增强学校的世界影响力、国家贡献度、区域引领力。通过这些工作的持续推进, 到2029年建校100周年之前,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重庆大学青春歌会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