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内外兼备 协同发展

—— 浅谈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日期 : 2014-12-24
摘要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前景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其中,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人才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可以说是研究生各项能力培养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前景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其中,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人才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可以说是研究生各项能力培养中的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后,研究生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承担者和开拓者。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显不足,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更是值得探讨。本文将在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方法、课程设置、导师引导及研究生自身发展等几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试图找到相对合理的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以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质量的突破性发展。

一、当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本质属性。近年来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更加重视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其中已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如《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基本要求》等,可以说国家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给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随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除了国家给予更多支持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模式也日益走向成熟。例如各高校积极发展的科研创新立项以及创新实验基地的打造,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了平台。

二、当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虽然我国目前已是研究生大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我国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生强国。研究生是继本科教育之后更高层次的学历认证,对知识和人才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我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相比国外而言并不完善,诸如学术论文质量低下,观点重复率较高、课题创新性不足等。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当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研究生管理方法

总体而言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较之发达国家仍然相对落后,其中部分体现在对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上,首先,研究生招生录取标准较为单一,录取内容多为考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对某一学科形成结构性体系的认知和自身见解,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忽略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

其次,由于研究生培养单位科研条件、生源质量等的限制,科研经费不足、设备缺失、学术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硬件条件不完善也会影响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最后,在笔者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相较发达国家仍然过于宽松,对于研究生毕业的条件要求较低,学生只要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毕业,以至于有的学生甚至胡拼乱凑论文对付毕业,更不用提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了。而发达国家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则实行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较低的毕业率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使得国外研究生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得他们拥有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动力,这是我国研究生管理方法中亟需改进之处。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

在研究生严格的三年刚性学制中,研究生第一年多为理论教学,第二年的实践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外出实习实践,在校内导师指导实践的环节相对较少。而许许多多的创新性成果多是在不断进行的实践中才会产生,这是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外部条件之一。

其次是我国学生自高中时期形成的文理分隔状态的课程设置,目前看来也是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同等重要,而在目前我国“文理分科”教育体制的推行下,所谓的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文科生又缺乏理性思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没有形成从多学科领域发现、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三)研究生导师引导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的主导作用不容质疑。但是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大理想,这是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从笔者自身情况来看,目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较少,因此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十个学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导师对于每一个能力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便减少了有针对性地引导,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科研创新突破。

另外,研究生导师作为国家高学历人才,自然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导师教书和指导学生只是一方面,他们还会在某些重要科研机构任职或从事课题研究等。导师精力的分散也会逐渐妨碍其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引导。

(四)研究生自身发展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研究生作为科研创新能力的主体,自然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充其量只是影响到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内因起到的才是决定性作用。

从笔者自身实际情况来看,科研创新能力对我来说依旧是研究生期间最大的一只拦路虎。笔者就读专业为新闻传播学,这一学科具有较强的时新性和实践性。尤其是当前社会复杂多变,新闻行业作为社会生活的“瞭望者”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视角。可以说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学术要求较利于新闻行业进行学术研究。但是,碍于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体系不完善、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够开阔和敏锐,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依然具有较大难度。

三、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举措

研究生科研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以上四方面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并不难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认为,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中,研究生管理方法、课程设置和导师引导三个方面属于外部影响因素,需要相关主体通过长期有效的改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针对研究生管理方法,加强对研究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对于研究生实现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制度等;针对研究生课程设置,理论教学部分应体现学科的交叉性,鼓励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并增加听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的学分等;针对研究生导师引导,加强导师队伍素质建设,鼓励导师不断加大研究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和学术前沿研究的力度等。

这三个方面需要相关主体通力合作,打造一流的指导教师队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完善的教育科研资源、优美自由的校园环境、浓郁深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为研究生成长和学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主体——研究生,包括笔者在内,作为高学历人群和具有自主认知思考能力的行为主体,只要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实践,从总体上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并非一件难事。

(一)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性思维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性思维跳出常规思路的约束,强调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结果等各方面都体现新颖性和独创性。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研究生阶段尤其需要对于所学学科有一种热爱和学习的激情。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人的大脑才会主动运用独特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然,创新性思维并不是一种或几种思维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非形象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等各种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这也就要求研究生要综合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尽可能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创新研究。

(二)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思维起点,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创新的愿望、意图和动机等思维意识。研究生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是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是进行创新意识训练的原型和素材,我们必须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看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这是进行创新意识训练的第一步。

从笔者自身情况而言,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件需要持续不间断的事情。对于专业知识中不明白的问题,我会进行综合摘录,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尽量用较全面的知识体系来分析。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会询问老师、同学的见解,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认知。

必须提及的是,网络媒体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海量信息和轻易简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极易导致人们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停滞与退化。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有问题,找百度”。互联网的信息代替了人脑的思考,长此以往,创新意识领域也定会被网络媒体带来的人类思维懒惰所侵蚀。

(三)创新能力训练

完备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的储备不但包括平时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除此之外,对于所学知识的质疑显得更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从书本上吸取知识,盲听盲从,那么创新能力便无从谈起了。

这里的创新能力不仅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还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我们在亲身的实践中培养和训练。以笔者为例,新闻传播学所研究的知识内容本身就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因此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专业理论分析,或对理论进行补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表现。例如,笔者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是网络热点舆情的分析,便是结合热门现实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

总之,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身这一系统的共同努力,只有做到内外兼备,协同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化。从长远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人才,更是建设科技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