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举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与文明礼仪讲座
3月25日下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举行了关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与文明礼仪的讲座。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以“交流艺术与讲话力量——现代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为题做专题讲座。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建华以“教师文明礼仪的承扬”为题开展讲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和师生代表参与讲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郭小安主持。
董小玉从在交流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艺术、在运用中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三方面展开分享。
对于当今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董小玉提到,网络媒体超越了时空限制,Facebook、推特、微博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环境,网络社交中语言十分重要,而语言表达的好坏,关乎文化修养、智慧敏锐和情商胆识等。语言表达中的口才,即说话的才能,有思、胆、识、智、记、声、力、仪、闻、辨十个要素。“思”即思想素养,“胆”即临场不慌,“识”即阅历知识,“智”即思维能力,“记”即记忆储存,“声”即口语声音,“力”即说服感染,“仪”即情态仪表,“闻”即耳闻八方,“辩”即能言善辩。她以白岩松语言表达的魅力为例,他干净凝练的表达,得益于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养。
董小玉运用《道德经》与个人修养、杨绛对于年轻人的期许、妮可·基德曼与杨澜对话等丰富的案例,展现了交流和言语的力量。她认为老师应该避免四种交流态度,即傲慢的态度、慌乱的态度、冷淡的态度和粗暴的态度。交流对话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对话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渗透情感的工具,是以诚相待、相互信任、产生共鸣的基础,是思想交流、情感表达、道理阐述、能量转换的过程。“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董小玉总结到,对话要坚持平等、尊重、聆听的三大原则。
对于教师如何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她认为教师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性、颜之有趣,通过体贴的对话,让生活变成爱的流淌。
(董小玉讲座)
黄建华以“什么是礼?”引入,并引用钱穆先生的表达,指出“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仪”是生活中细致入微、一言一行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入泮礼、牛津大学的开学典礼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中国古代的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选拔、学养、德行、举止、言谈都有相应的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中心化趋势的出现,教师礼仪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师道尊严”的态度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一方面,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严格的仪礼不太符合当代社会对民主、平等的呼唤。
黄建华运用丰富的案例和趣味的互动展现了新时代教师良好形象塑造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首次印象、仪表礼仪、仪容礼仪。她总结到,教师文明礼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体现在尊重和细节。
(黄建华讲座)
董天策分享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开展此次活动的原因。新闻学院希望培养出有外在语言表达能力、礼仪修养和内在气度的学生,具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而教师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学生做表率,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修养,培育良好的学风。此次讲座是一个启发思考的开始,学院未来的进步值得期许。
(讲座现场)
(郭小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