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7份作品获2021WUPENiCITY“未来智慧家园”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金奖
2021年9月21日,由世界优秀规划院校组成的国际教育联合会WUPEN(World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Network)主办的2021WUPENiCITY“未来智慧家园”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金奖名单揭晓。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生团队成绩优异,共计50份金奖中重庆大学占7份,金奖数位居榜首。
由杨柳老师指导,建筑城规学院蒋洁茹、张心驰两位同学参与设计的《新行创新生—基于无人驾驶技术下的智慧家园设计》作品基于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理解与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展开了一次着眼于遥远未来的城市设计。方案基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的旺龙湖新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基地本身优异的自然环境,针对未来新区规划需求,探寻无人驾驶技术盛行下的城市生活模式,构建一种车轮上的未来智慧家园。
由胡纹老师指导,建筑城规学院李嘉禾、李若晨两位同学参与设计的《不变与可变—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可变智慧城市社区》作品通过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技术,构建一种可变的智慧城市社区,既能延续城市不变要素,又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可变需求。一方面,作品利用智慧单元让社区内建筑、公共空间等拥有可变性,以满足城市中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基于数据的收集与实时反馈调控,作品对社区内智慧单元的可变性进行一定的控制与引导,以保证整个社区能延续城市中的不变要素,维持城市特性。
由应文老师指导,建筑城规学院罗展仪、杨镇铭两位同学参与设计的《智造港 2035黄岩—面向2035中国智造的未来智慧家园城市设计》作品以台州黄岩港区为例,进行了以生产-人-空间三位一体的中国智造港模式的探索。该模式对智造模式进行探讨,基于智创、智销及智销的全过程参与式生产的智造内涵,打造了城区-港区-厂区单元三个智造空间层级,于基地内形成三个智创-智销单元以及两个智慧销售单元,并进行智造模式的空间及形态进行设计。如若该模式的创新能使生产融入市民生活,将使市民能全程参与定制生产,亦可将港区与台州城市发展进行链接,从而为未来智慧家园的建设以及2035中国智造的探索实践与目标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由顾媛媛老师指导,建筑城规学院马影博、李蕴婷两位同学参与设计的《智械·竞技场》作品通过永川特色“智造”产业引领城市发展,引入“竞技”的精神生活追求与休闲娱乐方式,打造未来的“智械·竞技场”,通过活动策划与场所营造,使竞技全民化、多样化。方案中以“竞技环“与”智械竞技节点“为核心,将场地分为智械主题街区、沉浸式游乐街区、交互服务区、智造实验室、未来智造公园五个部分,使“智械·竞技场”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市民生态公园与智造示范基地。
由杨柳老师指导,建筑城规学院向梓音、肖络两位同学参与设计的《“隐”——隐性智慧概念下磁器口古镇更新设计》作品以“隐性智慧”为方法,在保护古镇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将现代的科技带进古镇生活,穿针引线般多方位改善可居性和可游性,使现代发展与古镇保护巧妙融合,相辅相成,尽量避免智慧设施可能对古镇风貌带来的影响。
由杨柳老师指导,建筑城规学院谢心意、徐梓雅两位同学参与设计的《云舱·园景·山水间》作品选择重庆永川凤凰湖研发服务片区进行了关于未来智慧家园的探索性设计。方案借鉴智慧物联和古典园林的概念,创新地提出未来智慧家园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式—云舱,打造“大脑-中枢-细胞”三级系统,实现活动空间弹性组接和移动可变,将更多地面空间归还自然,营造家园山水画境。方案结合地块自身条件,设计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界面,打造宜研、宜学、宜创、宜居、宜游的开放平台,描绘了未来人类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实现研住一体,以园入境,回归自然的智慧人居山水画卷。
由杨柳老师指导,建筑城规学院周雨晴、刘思橙两位同学参与设计的《循迹·寻迹》作品提出“人迹”与“数迹”概念,“人迹”是指真实的会随时间消逝的物质历史信息,而通过XR技术可以对人迹进行增强和扩展,并将他们转译为“数迹”,即虚拟记忆信息。在磁器口古镇的更新改造中具体体现为MR创意工坊的体感游戏、半岛的AR戏剧表演以及VR记忆博物馆等数迹点的设置。XR技术能在保护古镇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进行扩展现实的表达,使每一处历史信息都拥有自己的时空场,能全方位地回溯漫漫时光长河中的古镇历史。满足不同人群对场地的不同需求,借助技术动态实现个性化定制。循人迹于过去,寻数迹于未来。
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与城市可持续调研报告国际竞赛由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orld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Networ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ity网站(UNESCO-iCity Website)、Guihua 杂志联合举办。旨在鼓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将规划设计知识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方面结合的专业能力,鼓励跨国、跨专业、跨年级学生组队参赛,促进规划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开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