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大学“渝见川剧”实践团在涪陵拜访川剧非遗传承人

日期 : 2024-07-07

在重庆涪陵,有一位老者,一生与川剧紧密相连,他就是孙宗燊老师。作为原涪陵区川剧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孙老师是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涪州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这门古老艺术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承者。7月7日,由重庆大学本科生院学生组建的“渝见川剧”实践团来到了重庆市涪陵区,拜访了83岁高龄的孙宗燊老师,深入了解了他与川剧的故事,共同领略了川剧艺术的文化魅力。

图0[1].jpg

渝见川剧实践团合影

坚守川剧阵地,倾囊相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走进与孙宗燊约定的地点,我们便听见一阵悠扬的吟唱。那是孙宗燊在给学生们上课,这些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跟随孙宗燊学习的时间也不等,但他们都在周末自发地前来学习。对于这些上门学习川剧的孩子,孙宗燊表示“喜欢得不得了”,这份坚持从2010年起从未中断。

孙宗燊老师给学生上课

孙宗燊将一生心血投入涪州川剧,退休之后,仍坚守川剧阵地,放弃了与家人在成都团聚,选择独自留在涪陵,扎根在区文化馆教授川剧。他来者不拒、分文不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川剧艺术后备人才,为川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问其原因,孙宗燊只说到,“太爱了”“舍不得”。因为这份热爱与不舍,他将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川剧。

遍历川剧兴衰,不改初心

谈起川剧,孙宗燊神采奕奕,眼神中是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他自幼与戏曲结缘,七八岁时跟流动艺人学习了打花鼓,又逐渐掌握了金钱板、打竹琴。1956年,他在涪陵川剧团正式学艺,师承当时剧团的团长兼导演、又新课社刘又良,后又拜师于著名川剧艺术家、原南桐川剧团副团长廖啸风,可谓是八方得道。生旦净末丑行行会,打击乐五方样样行,能编、会导、善演,被同行们誉为全才。

他调侃说:“自己这一辈子像是‘吃错了药’,但是坚持和热爱了川剧这么多年,学了这么多东西,我舍不得。”

图4[1].jpg

孙宗燊老师兴致勃勃地诉说与川剧不解之缘

提到最自豪的事情时,孙宗燊骄傲地说:“当时在秀山演出的时候,附近其他剧团的人都来看我的戏。其他剧团的导演、团长都说,‘看孙老师的戏和看别人的戏完全就是两码事。’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肯定,我特别高兴。”

说起遇到的困难时,他回忆起89年撤团时的艰难岁月。虽然涪陵的川剧艺术团被撤,但他坚信“撤团不撤阵地”,独自撑起一片天。在阔别舞台多年后的2014年,他与老伙伴们再次携手,成功公演了大幕戏《夏天官与蔡龙王》。这场本土川剧的演出吸引了两千多名观众,共同见证了涪陵川剧艺术的辉煌归来。孙宗燊提到,当时的编、导、唱腔设计、舞美设计全是他一个人完成的,这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

孙宗燊见证了川剧的辉煌,也经历了其低谷。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对川剧的热爱从未改变。

图5[1].jpg

孙宗燊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交谈

延续川剧艺术,薪火相传

谈及未来,孙宗燊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川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接过这一棒,将川剧艺术发扬光大。

在实践团的请求下,他亲自示范川剧的基本动作。那一刻,川剧艺术的薪火仿佛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点燃,传承的力量在无声中传递。

微信图片_20240719132436.jpg

孙宗燊老师教授实践团成员川剧基本动作

孙宗燊的一生是对川剧艺术的深情告白和执着追求。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念。在他这样的传承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也必将接过接力棒,努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青年担当,让川剧艺术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本科生院

作者:朱星颖 张婉林

作者 : 本科生院 朱星颖 张婉林

编辑:曹蔚

审核:粟萤子   易以慕   

责编: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