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 重大有为】孙魄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 : 党委宣传部 曹蔚 齐雨霏 黄帅 徐珺琢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展示重庆大学教师队伍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学校推出“教育强国 重大有为”系列宣传报道,讲述重大教师育人故事,讲好榜样动人事迹,践行初心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重大力量。
人物名片:孙魄韬,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能源装备的高性能智能电工材料。曾获全国青教赛二等奖、重庆市和重庆大学青教赛工科组第一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项。曾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被评为“重庆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导师影响下,孙魄韬博士毕业后留在了重大。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育人理念让孙魄韬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共同成长。
结缘教学: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对孙魄韬来说,“教书育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碰与灵魂的唤醒。在学生时代,他已从导师司马文霞教授的身上受到这种感染。“司马老师是一位十分严谨、认真、关爱学生的教师,在留校任教、科研突破、教学创新等一个个关键的人生十字路口,是她为我指明方向。”同样,在参与整理孙才新院士生前资料的过程中,孙院士自传中的这样一段话也深深打动了孙魄韬,“大恩与我的,是共产党,是新中国,给了我一个农村孩子读大学的机会;大义与我的,是我最心爱的重庆大学,是重庆大学诸多的老师、兄长、同学以及学生,授我以知识,教我做人。而我最舍不得的,当属我的科研团队,我们还有很多的愿望等着去实现。”老一辈科研人身上闪着光的科学家精神,让孙魄韬深受鼓舞。
在优秀前辈的引领下,他也致力于成为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日常相处要平等,学术上要引导,要当‘导师’。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在和学生交流学术问题时,孙魄韬常常自称“狗头军师”,谦虚地说“我说得不一定对”,为的就是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维“跑偏”时,他会及时“掌舵”,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力求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严谨的求学态度。
学生的认可在孙魄韬看来是一种特殊的鼓励。在给学生提供帮助后,学生回馈的感谢总是让他感触良多。“学生会从老师的鼓励中汲取力量,老师当然也会从学生的认可中收获慰藉。”2024年,孙魄韬入选第十二届“重庆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这是他与学生的“双向奔赴”,亦是他收获的最佳礼物。
挑战与成长:一段自我突破的旅程
今年8月,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孙魄韬荣获大赛工科组二等奖。竞赛中,孙魄韬凭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精彩的现场课堂讲授,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为重庆市及学校赢得了荣誉。
参与教学竞赛,既是偶然的契机,也是持久的准备。孙魄韬主讲的《高电压技术》和《电路原理》两门本科课程,分别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与电气工程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当面临身份转变,他也发现了“育人”的奥妙——“育人”并不只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更促进着教师自我的提升。
在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也让他有了更多动力不断对课程进行完善、更新与迭代。作为教师,他深知自己的第一要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因此把每一节课上好,是让他十分有成就感的事。“课堂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一门课所辐射到的学生,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如果能把一门课上好,会影响到一个学生,乃至一群学生,其意义重大。”
“把每一堂课上好”这个目标不断激励着孙魄韬,也鞭策着他不断进步。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他历经院赛、校赛、市赛,最终在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全国工科组二等奖的好成绩。而在孙魄韬眼中,这次参赛经历最宝贵的意义不在于这项荣誉,更是从中收获的教学经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教学能力。学校举办教学比赛的初衷是磨炼广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和质量。同样,这也是我参赛的初心。”站在更高视角上看待问题,让他看到了教学的更多可能性。
润物无声:传递知识,不如塑造观念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台汽车,知识是轮胎和壳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的方法论和工程思维是车子的变速箱,而‘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才是这台车子的发动机。”孙魄韬深知,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价值观的塑造对学生而言更是受益终身。
“在教学与科研中我常常反思,为什么有些学生会赞同‘躺平就是躺赢’的观点?我想其本质问题还是学生缺乏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我们往往给了学生太多的压力,这些压力由外而内传导,时常打得学生‘皮开肉绽’,却很少‘直击灵魂’。”如何做到“直击灵魂”?孙魄韬直言还是要从“内驱力”“主观能动性”方面着手。而其中,人文社科的知识背景尤为重要。
“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就像一台发动机缺少油料。”如果学生遇到挫折、面对困难时不能从文史哲理中感悟人生,从事科研、学习知识时缺乏家国情怀作为不竭动力,这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因此,理工科学生更要强化人文社科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不仅仅“格物、致知”,更要“修身、养性”,方能“笃行、致远”。这不仅是他对学生的期待,也是他用以激励自己的人生格言。
在孙魄韬看来,人文素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照亮前行道路的精神灯塔。当科研遇到瓶颈,生活遇到困难,文学经典有时能提供解决之道。他以苏轼的一生解答学生关于“躺平”和“躺赢”的困惑,鼓励学生学习苏东坡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达与坚韧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放下不是放弃,不躺平却躺赢”的人生哲学,教会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不懈追求。
对于孙魄韬而言,作为师者,传承“教育家精神”也正意味着要保持初心。“正如我导师给予我的言传身教,我也希望我的教育能够‘由内而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关键不是我们向学生传递什么价值观念,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念。”怀揣着对教学的热爱,孙魄韬一路走一路歌,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曹蔚 齐雨霏 黄帅 徐珺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