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原创话剧《何鲁》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
来源 : 档案馆
12月16日,中国科协官网发布新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的剧目名单,重庆大学原创话剧《何鲁》入选,重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又新增一重量级标志性成果。
2024年度“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入选名单
中国科协官网公布入选名单截图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文联等部门共同实施,旨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该工程自2012年启动、2013年首演以来,至此次新增入选一批,共有27所高校的28部剧目入选,《何鲁》是川渝地区高校首部入选剧目。28部剧目中有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浙江大学的《求是魂》、厦门大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吉林大学的《黄大年》等。“大师剧”以原创舞台剧为载体,展现科学家精神风貌,助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话剧《何鲁》是以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校长何鲁先生为原型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何鲁,字奎垣,笔名云查,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是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1894年出生于四川广安,1912年留学法国里昂大学,1919年回国。先后就职于国立东南大学、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大同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学校。严济慈、钱三强、赵忠尧、吴文俊等国之栋梁都曾受业于他。1973年9月13日,何鲁在书房伏案工作,突然心肌梗塞发作,手中紧握的笔尚未放下,便倒在了书桌旁,走完了人生旅途,时年79岁。何鲁先生1932年至1952年在重庆大学度过了二十载春秋,先后任第一任理学院院长和第五任校长,为重庆大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何鲁先生的一生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他胸怀祖国,追求真理,丹心照汗青;他淡泊名利,服务人民,薪火传四方;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桃李满天下。话剧《何鲁》正是基于对何鲁科学家精神的敬仰与传承而创作。2019年对标“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启动话剧《何鲁》的创作,并将该剧作为学校“双一流”文化传承与创新重点项目。该剧在深度挖掘档案史料的基础上,选用时空重叠的表现手法,展现何鲁先生负笈法兰西、拓荒高等数学、躬身编教材、创校兴学、创办中国数学会等人生经历,讲述大先生探索数学强基之路、践行科教报国之心的一生。剧本历经数十次修改完善,于2022年5月建组排练。
同时,该剧的创作全面践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理念,全体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均由重庆大学学生艺术团缙云话剧队的在校学生担任;通过“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致敬大师,以大师剧的形式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通过展现以何鲁为代表的重大“大先生”胸怀祖国、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和乐教爱生、以文化人的教育追求,启智增慧、培根铸魂,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该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得到了中国科协、重庆市科协、重庆市文联、重庆市剧协、重庆数学学会的大力帮助和悉心指导,于2023年4月获得第八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全部大奖,2023年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首批10个重点推介剧目,2024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全国共20部)。自2022年公演以来,已演出11场(其中校外演出3场,分别在西南大学和广安),覆盖线上线下观众4万余人,取得了较好的育人实效和社会反响。
每场演出都会收到众多观众的留言。有学生观众留言表示,观看过程中几度热泪盈眶,感动于何鲁先生胸怀祖国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同时也深刻领悟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努力做为祖国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有志青年!有教师观众留言表示,感恩所有同何鲁先生一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奉献自我的前辈,我辈誓将继承和弘扬何鲁先生的科学家精神,竭尽全力在学术前沿勇攀高峰,教学阵地刻苦专研,为科学发展献毕生所学,为祖国繁荣育有用之人。
“这部剧还原度很高,我之前听父亲讲起过的关于爷爷的故事,在演出中都刻画得特别生动。”何鲁的孙媳妇吴柳专程从成都赶到广安观看演出。吴柳表示,爷爷何鲁身上展现的家国情怀、严谨治学态度、对家人关爱,深深感动和激励了后辈们;作为晚辈,将继续秉承何鲁的遗志,弘扬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饰演青年何鲁的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德运表示,何鲁老校长的事迹彰显了老一辈科学家赤诚报国、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新时代青年学子不仅要讲好科学家的故事,更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重庆大学一向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注重“档案赋能思政,校史文化育人”。从2018年开始培育打造“德行的力量——重庆大学校史系列舞台剧”档案文化育人品牌,先后编排校史舞台剧《寅初亭》《重大·1929》《何鲁》等,坚持将重庆大学历史上推动学校发展的优秀人物、典型事件,以生动的方式“演”出来、“讲”精彩、传播开,引导学生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
来源:档案馆
摄影:郑宇 覃显甦 部分图片由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