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大学副教授罗宇登《百家讲坛》 主讲“诗中宋宴”

来源 : 博雅学院

日期 : 2025-02-21

从2025年2月20日至3月1日,每天中午12点,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罗宇做客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以“诗中宋宴”为题,带领观众穿越千年烟火,品味宋代诗歌中的饮食风雅,与苏东坡、欧阳修、梅尧臣、陆游等诗人共赴一场“诗与食”的盛宴。

图片3.png

图片1.png

罗宇,四川资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东亚汉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东亚比较文学,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宋代文学专题》《东方文学》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苏轼对日本五山文学之影响研究”,在《外国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获第十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重庆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去其艰涩,求其平易,将宋诗之美传给世人

罗宇从事宋代诗歌研究,在她的研究生涯中,听到最多的一个疑问是:“我们从小学的都是唐诗宋词,宋代居然还有诗?”而宋诗,正是深深吸引她、令她痴迷不已的领域。罗宇曾在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结尾落笔:“感谢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每一位诗人,是他们让我得以仰望天堂的模样。”这诗歌的天堂,她想与世间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界的热门领域,在社会大众眼里却是绝对的“冷门”。从数量而言,今人所编《全宋诗》《全宋诗辑补》共收录宋诗二十九万余首,是《全唐诗》的六倍、《全宋词》的十多倍。以苏轼为例,他存世的词只有三百多首,诗却有两千七百多首。通过数量可以明显地看到,诗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其实唐诗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宋诗则是另一座高峰,自有独特魅力。

卷帙浩繁的宋诗,为什么在社会上却不为人所知呢?缪钺先生《论宋诗》曾说:“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以“荔枝”“橄榄”比喻阅读唐诗与宋诗的感受,可谓精准。宋诗是一颗难嚼的橄榄,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到甘香留齿,余味悠长。宋诗难读,读懂的学术门槛很高,饮食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了宋诗殿堂的大门,这是“诗中宋宴”选题的最初由来。

“诗中宋宴”系列节目共有十集,每一集为大家推出一道宋代美食。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菜,更有鲜为人知的“暗香汤”“满山香”“傍林鲜”等。宋代是吃货们的好时代,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高峰。这些宋代美食都被诗歌记录下来,使寻常饭菜有了诗歌的风雅,也使高雅文学有了人世间的烟火气。诗在远方,诗也在厨房;食在舌尖,食也在心上。我们所熟悉且喜爱的苏东坡、欧阳修、陆游、杨万里等宋代诗人,都曾经历过许多艰苦的日子,哪怕只有粗疏的食材,可是他们用旺盛的生活热情琢磨着烹饪之道,将饥寒交迫的生活窘境转换为了饭香菜美的诗意之境。正是这些有文化深度、学术含量的饭菜羹汤,融入了有风雅审美取向的宋诗之中,使得原本贫瘠的生活有了滋养,而当代的读者也从中品味出了生命的厚度。

图片4.png

君子之道,以诗为教,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力量

其实不仅宋诗,当今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日渐生疏,有时还容易走入误区。有人误以为诗歌是风花雪月,或是悲吟愁叹,但其实古典诗歌涵养的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君子之道。

或许每一位刚走上学术道路的年轻学者,都会被问:“你钻研的学问到底有没有价值?”“中华文化如此深厚悠长,还有可能、有必要一代一代往下传吗?”在艰深晦涩的学问中挣扎时,罗宇也曾思索过这些问题。真正让她从怀疑到坚定、从信服到立志的,是她在母校北师大的老师们:“正是因为遇到了他们,我才能够相信圣贤书不是虚构。”面对老师们的期待,面对古典诗歌史上诗人们的召唤,她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对古典诗歌的情感不是旦夕之间的喜爱,而是安身立命的信仰,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信念。”

她从诗歌史上读到的是一个个志同道合的知己,年代虽远,心很贴近。古典诗歌中,炊金馔玉很少,清茶淡饭很多,有时诗人还会食不果腹。杜甫的一生都与饥饿相伴,甚至他的小儿子都是在战乱饥荒中活活饿死的。但他并没有被身体上的饥饿征服,即便在饿得只能挖野菜充饥的那些日子里,他还是能仰起头来,吟唱出“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这样动人的诗句。苏东坡一生中不知吃过多少美食,不过在他看来“哺糟啜醨”“果蔬草木”也没什么不同,天下无不美味的食物。饮食的俭与奢,人生的贫与富,命运的沉与浮,在苏东坡看来,都是“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人活一世,大起大落,看起来似乎惊涛骇浪,到头来也不过就是轻轻屈伸了一下手肘罢了。

这些对饮食的记录,触碰到了诗教的灵魂。诗歌是支持人们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也是支撑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走过忧患的力量。“我一生的理想是做一个讲好诗歌的老师,透过一句句诗,让这些诗人的灵魂在人们心中再生。希望我的学生们也一代一代继续讲诗,让这种精神力量生生不已。”能否成为一个被历史记住的学者是很难说的,但讲诗、传诗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世间最大的快乐。

图片5.png

荧屏之外,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文字斋”的灯火依旧长明。在这里,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从未停歇。近年来,博雅学院以“集群”模式推动古典学科创新,中文系教师在东亚汉籍领域成果斐然。罗宇老师所在的重庆大学东亚汉籍研究中心,致力于让冷门绝学走出书斋,“礼失而求诸野”,学绝而求诸众,唤醒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今后,博雅学院还将会有更多老师陆续登上《百家讲坛》等权威平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博雅学院

来源 : 博雅学院

编辑:曹蔚

审核:刘念   刘卜玮   

责编:韦丽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