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陈永强教授到重庆大学作学术讲座
5月24日,重庆市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年活动之“私法三人谈”(第十三期)在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210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以“借名买房的学理分析”为主题,由中国计量大学陈永强教授主讲,重庆大学法学院张舫教授为与谈人,朱涛教授担任主持人。王莉副教授、谢潇副教授、周莉欣博士、雍晨博士、黄超艺博士等数十名师生到场聆听。
陈永强以一张导图聚焦“法学学习与研究的核心方法论”,引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路径。他指出,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学习,都应从发现问题开始,并以借名买房这一具体问题为例,展示如何从实务案例中提炼问题、结合法条分析,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进行解读。围绕借名买房,陈永强剖析了其典型场景及双重法律关系:借名人因限购政策等原因借用出名人名义购房,形成出名人与出卖人的买卖合同关系以及借名人与出名人的借名关系;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即买卖合同的效果归属、物权归属;最后详细阐述了借名买房的核心争点,包括借名协议的效力认定及其中是否构成“虚假意思表示”、房屋物权归属与公示原则的关系、第三人的权利对抗以及地方政策被解释为“公序良俗”的合理性等问题。陈永强指出,这些争议反映了我国实践中传统理论与现实需求的张力,呼吁构建本土法学理论以解决中国特色问题。
在与谈环节,针对陈永强提出的问题,张舫以间接代理理论为核心,分析了借名买房中债权合同与物权行为的区分,提出物权变动的“心素”主导性,主张不动产可适用善意取得,强调登记需与真实意思结合。谢潇则结合研究困境,探讨借名买房中权利性质的理论矛盾,尝试将借名人权利界定为“特殊债权”;并以违反部门规章的法律行为效力为例,分析公序良俗作为“好的秩序与风俗”的价值判断本质,提及最高法在金融政策案例中的谨慎适用。
朱涛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本场讨论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张力,陈永强的“问题导向”与张舫的“体系化解释”形成互补,同时以重庆“骨灰安葬权”案为例,说明公序良俗在司法实践中作为价值判断的灵活性,建议在教学中将其解释为“好的习惯”以避免逻辑困境。
来源:法学院
作者、摄影:刘华丽、刘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