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学子青春筑梦绿春 从梯田课堂到云端助农的振兴答卷
作者 : 大数据与软件学院 许卓远 张文韬 蒲姝颖
近日,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启智科创”实践团深入云南省绿春县这片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热土,以支教播撒科学种子,以调研探寻发展密码,以行动凝聚团结力量,以直播激活乡村经济。重大学子用青春力量扎根边疆沃土,用专业赋能乡村振兴,书写“科教助农、民族团结”的青春答卷。
科技启蒙筑梦 趣味实践育人
实践团在绿春县戈奎乡加梅小学、大兴镇大寨民族小学开展趣味科普夏令营,紧扣“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原则,精心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直观体验科技从基础原理到前沿突破的发展脉络,有效点燃其对科学世界的探索热情。
本次夏令营以“AI智能体搭建”“未来交通设计”“算法推荐启蒙”三大实践课程为核心亮点。学生们通过腾讯元气平台开发了能讲述哈尼族传说的AI伙伴,结合当地地形设计了“梯田飞行汽车”并用AI绘图具象化创意,还通过贴纸游戏模拟短视频推荐算法。这些课程巧妙地将前沿科技转化为趣味实践,在激发创造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
千年跨越蝶变 产村融合兴边
实践团走进拉祜寨,见证了“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千年跨越”。2016年驻村工作队入驻后,通过“公司+合作社+党支部”三位一体模式,带动村民发展拉祜鸡养殖、橄榄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昔日猎林逐渐被茶园、果园和合作社大棚取代,村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产业增收”的蜕变。
在虾巴村,实践团感受到了“农文旅融合”的振兴活力。这个曾以传统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的偏远山村,依托沪滇协作资金和“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文旅产业+村民”模式,流转土地460余亩,建成八角园、稻花鱼养殖基地、黑老虎采摘园及民宿、栈道等项目。如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超2万元,“党建引领、联农带农”的发展路径让梯田云海间的村寨焕发新生。
同心共筑家园 石榴花开边疆
拉祜寨入口处,大小两个葫芦相互倚靠的雕塑,象征着村寨与中国共产党“一家亲、互不分离”的深厚情谊。村民从最初“害怕驻村党员”,转变为主动报名协助修建边界线,思想与行动的双重转变,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中生根。
实践团与拉祜寨40名留守儿童开展“同听一堂课·同助一个梦”主题活动。通过将安全常识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闯关游戏,孩子们在互动中既掌握了防灾防骗知识,又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2024年,拉祜寨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典范。
云端链接梯田 青春带货增收
实践团在虾巴村梯田创新开展“直播助农”行动。成员们通过“梯田抓鱼”实景直播,既展现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又呈现了云海梯田的壮美景观。直播中,成员们身着传统装备在泥水中捕鱼,与网友实时互动,成功将“梯田稻花鱼”的品牌影响力拓展至云端,为当地农产品开辟了数字化销售新渠道。
实践团成员创新采用“数字代言+文化赋能”的直播模式,在梯田凉亭为红米线等特色农产品带货。他们巧妙融合产品背后的农耕文化与现代营销手段:一方面深入挖掘水稻种植传统和米线制作工艺,用生动的故事展现产品内涵;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消费群体需求。整场直播吸引超8000人次观看,成功打造了“梯田红米线”网红品牌,开创了“数字营销+青年创意”的助农新路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电商示范。
重庆大学“启智科创”实践团深入绿春县开展多元实践:在课堂播撒科技火种,在田野把脉产业脉搏,在村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在梯田创新数字助农模式。这支青年团队用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绘就了"科技赋能、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以青春智慧为边疆发展注入新动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学科优势,勇担时代使命。学院拟与绿春县开展深度合作,围绕“数字筑基、人才强本、产业增效”三维赋能路径,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软件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乡村振兴中落地见效,打造智慧乡村新范式,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来源:大数据与软件学院
作者:许卓远 张文韬 蒲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