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一出好戏 重庆大学原创话剧《何鲁》亮相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日期 : 2025-11-27

灯光渐暗,万籁俱寂。一束追光轻柔地笼罩住书桌前伏案的身影——那是79岁的何鲁。下一刻,来自52年后的女学生林芳菲悄然登场,一声问候,打破时空的静谧,开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620.jpg

11月27日,由重庆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何鲁》,作为第十八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剧目,在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的台湖剧场上演,以其独特的情感共鸣与艺术魅力,再次赢得广泛好评与赞誉。

中国科协、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编办、共青团中央等国家部委有关领导,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国家大剧院、重庆市科协、重庆市政府驻京办、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省广安市、重庆数学学会等有关负责同志,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数十所兄弟高校师生代表,以及何鲁校长亲友代表、演出学生亲友代表现场观演。重庆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新、校长刘昌胜、副校长饶劲松,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张国立,重庆大学京津冀校友代表等一同观演。

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已举办十八届,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品牌,“春华秋实”十八年来始终坚守着初心、孕育着希望。本届展演在贯彻社会美育和高校美育双向赋能职能基础上,以“艺展风华,志铸秋实”为主题,汇聚了全国知名艺术院校师生,在国家级表演艺术平台上以舞台展演致敬历史、抒写当下、对话未来。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638.jpg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655.jpg

当79岁的何鲁,遇见52年后的叩问

“这部剧将厚重的历史叙事、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人物传记剧的线性叙事,用充满现代感的舞台语汇,让一位科学家的风骨穿越时空,与今天的年轻人实现真正的情感对话。”据该剧策划人重庆大学档案馆馆长杨艳介绍,何鲁先后任重庆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和第五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他在重庆大学度过了二十载春秋,为重庆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话剧《何鲁》通过双时空叙事结构,串联起他青年时期负笈法兰西、成为首位在法获得科学硕士的中国人、拓荒高等数学教育、创校兴学、编写教材、提携后学严济慈、举荐华罗庚等关键人生片段。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722.jpg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733.jpg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745.jpg

该剧目获得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中国科协“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首批重点推介剧目等多项荣誉。

剧情的张力,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层层铺展。舞台上极富巧思的“X”形符号化装置与LED动态影像巧妙配合——当老年何鲁与林芳菲谈及留法岁月时,舞台一侧瞬间亮起,年轻的何鲁正意气风发地踏上法兰西的土地……写意的美学让多时空流畅转换,也将观众的情感紧紧系于人物命运的每一次跌宕。

一位专程前来观剧的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学生王嫣然感慨道:“我原本以为‘科学家精神’是个很宏大的词,但这部剧让我看到它背后如此真实、承载着时代重量的选择。何鲁在法国放弃博士学位毅然回国的片段,对我触动特别大,那是一种超越个人前程的、更高级的追求。”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757.jpg

从校园剧场到国家殿堂,一次品质的淬炼与升华

从校园剧场走向国家大剧院的背后,是一次对剧目艺术品质的淬炼与升华。“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机遇,要求我们在表演精度、节奏控制和情感浓度上做出更极致的打磨。”该剧导演王宏亮在演出后表示。

这种打磨体现在舞台设计的多个维度。原剧中象征中国数学“无限可能”的“X”形舞台装置,在此次演出中实现了技术调度与视觉表达的全面升级。舞台两翼由原来的固定结构改为可前后滑动,不仅拓展了表演空间,也增强了调度的自由度。从而使得温馨表演场景中的舞台更靠近观众,拉近人物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在需要营造疏离感的段落,则通过位置后移,形成视觉上的冷感与人物缩小效果,强化戏剧张力。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814.jpg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832.jpg

舞台表面的肌理处理也更为考究。创作团队摒弃了原有的地毯或贴纸材质,采用乳胶漆反复涂绘,形成具有凹凸感的立体表面,在灯光下呈现出更具厚重感与时代气息的视觉效果。

在多媒体呈现上,LED动态影像虽延续写意风格,却在细节处理上更为精进。例如在“巴黎街头抗议”场景中,动态画面中燃烧的老报纸与飘散的传单,与舞台表演紧密融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视听氛围。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842.jpg

青春接力登台,激荡百年精神回响

据介绍,该剧的演职人员由28名学生组成,他们分别来自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等6个学院10余个专业,涵盖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852.jpg

微信图片_20251127221859.jpg

这支跨学科、跨年级的青春团队,从校园排练厅一路并肩走向国家大剧院,在艺术与实践的融合中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与成长。青年何鲁的扮演者张德运正是这一青春传承的生动体现,他从大一入学便加入校园话剧队,从幕后到挑梁主演,在舞台的浸润中一路成长,如今已成为担纲原创大戏的核心角色。

这群从大一走到今天的年轻学子,历经数年的排练与演出,获得的不仅是演技的进步,更是对角色精神的深度融入。何鲁先生的执着、家国情怀与育人初心,正浸润着每一位参与者的成长轨迹。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创新。”重庆大学副校长饶劲松表示,《何鲁》话剧的创排演出,是重庆大学美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一个缩影,通过“挖掘校史—创排剧目—传播精神—反哺育人”的美育生态,这出由青春演绎的“好戏”,真正实现了“舞台即课堂、演出即育人”。它不仅定格于国家大剧院的夜晚,更将内化为一代代学子的精神底色,伴随他们去描绘各自的人生风景。

微信图片_20251127222021.jpg

微信图片_20251127222027.jpg

来源:党委宣传部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编辑:曹蔚

审核:曹蔚   曹蔚   

责编: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