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系列讲座《寻找凉山彝族营造传统》顺利开展

日期 : 2020-12-04
摘要
2020年12月4日晚上,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主办的系列讲座《寻找凉山彝族营造传统》在建筑系馆5223学术报告厅顺利展开。

2020年12月4日晚上,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主办的系列讲座《寻找凉山彝族营造传统》在建筑系馆5223学术报告厅顺利展开。本次讲座以影片分享为主,由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刘妍担任主讲人,重庆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侯宝石担任对谈嘉宾。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唐聪老师为此次讲座主持人,共约30名同学与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1.jpg

唐聪首先对刘妍、侯宝石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告知了此次讲座内容与展开流程。刘妍借由陈明达所著《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一书中的“彝族建筑”章节引入今日讲座主题,对彝族房屋构架与结构方法特点做了简要介绍。此外,刘妍对影片拍摄地的选择与拍摄初衷进行了说明。在四川凉山唯一保留彝族传统民居的只有两个传统村落——四季吉村与古拖村,一些具有传统彝族建筑风格的夯土瓦板房被拆,一些崭新的既非彝族建筑,也不像汉族建筑的砖瓦房逐次耸立,大家欢天喜地地拆老房子盖起新房子,并通过对建筑装饰等民族元素的保留,展示对文化的尊重和追忆,留下一点过去的记忆。

2.jpg

3.jpg

《寻找凉山彝族营造传统》围绕“寻找工匠”这一目的徐徐展开。一行人长途跋涉到达美姑县,与当地居民讨论交流彝族建筑构造特色、营建过程中的一些特殊仪式、建筑选材与建筑造价等内容。当地有经验的老匠人们对彝族建筑结构、营建顺序、建造工具、各构件如何制作并通过榫卯连接、祖灵崇拜等内容做出详细说明。他们在其几十年彝族建筑营建史中,一般会根据居民审美等因素来更改、设计新的建造形式,将方法教给徒弟后再一起完成建造。在这个过程中,老匠人承担的几近于建筑师的工作,徒弟们则为完成建筑的工人队伍。

4.jpg

影片结束后,刘妍进行总结。通过视频中彝族妹妹所说的关于屋顶承重梁的一句话,引出彝族建筑的结构变化史并借此讲述栋梁承担的重要作用。此外,刘妍还展示了2000年至今、1980年代、1970年代、1950年代、1940年代、1900年代的房屋结构的演变过程,并介绍了云南中缅藏族等地民居中的类似建筑构架。在对谈环节,刘妍向侯宝石请教了两个问题,即“彝族建筑除其结构特色外,建筑没有采光设计,如何看待其建筑舒适度考量缺失的问题?此外,凉山州博物馆用于展示的房子是老匠人依据毕生经验重新设计,并不能代表彝族本源建筑营建模式,美姑县的状况与您调研所见到的其他地区状况是否有所不同?”

5.jpg

 6.jpg

侯宝石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观影心得。他认为影片为建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不能单单按照建筑现状形态进行研究,要根据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影响要素进行反推。其次,针对刘妍所提的问题,侯宝石认为无窗以及使用封闭木板引起的建筑采光不足的营建模式是受到彝族民族特性及气候条件等要素的影响。

最后,他分享了两点过往调研过程在其他地区的所见所获,其一,由于祖灵崇拜、家族分支等原因,房屋分三间,中间共享空间跨度大,纵架起主导作用,两个次间一般为主人房、子女房及牲畜房,空间较小,为桁架主导,影片中的匠人虽对建筑进行了诸多创新设计,但整体上的空间架构还是保持了这种三开间的营建模式;其二,石土墙与木构架共同出现的状态是为了挡风防御,高低错落的屋脊不仅有透光和排烟的功能意义,也有着祖灵崇拜的精神意义。侯宝石从建筑师的视角对彝族建筑进行解读,并建议大家保持对设计本源的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

7.jpg

在互动提问环节,唐聪提出了栋梁如何搭建在错落屋脊上的问题,刘妍根据照片进行了讲解。根据此问题,大家延展讨论了错落屋脊缝隙的存在意义,侯宝石认为该缝隙是为了通风采光并保护内部构架而专门设计,但刘妍根据匠人的描述补充道,该缝隙其实本不应该存在,是杉木板做成的屋面瓦往下滑而产生的缝隙,但阴差阳错地为室内带来了采光通风等好处,大家听完两种解读后十分感慨。

8.jpg

合影留念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在讲座中,史学研究者与建筑师的不同视角碰撞出了耐人寻味的火花,这也是本次讲座举办的独特意义,通过观影与对谈,到场的诸位老师与同学获益匪浅。

9.jpg

摄影: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