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彭逸林:三尺讲台上的艺术人生

摘要
本文报道了优秀教师彭逸林34年在岗位上对教学进行不断探索,以深厚的文学积淀,出色的教学成绩,随和的教师形象成为重庆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优秀事迹。

自大学毕业后,彭逸林教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4年。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追求,对教学艺术的不断探索,以及深厚的文学积淀,出色的教学成绩,随和的良师形象,使他成为重庆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并被学校表彰为“教学工作优秀教师”。

理论联系实际

彭逸林教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思考何种方式才能吸引学生,让课堂的每一分钟变得有效。教学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出、思考、追踪和解决问题,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彭逸林教授认为,对于文科生来说,理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对所属专业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宏大的思考。比如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媒介文化”等课程时,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要有哲学修养。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思考辨析社会人生就是生活的乐趣。其次,教师讲授的理论应该是成体系、有深度的,要能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思想体系和文化要素,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上课时才能有充分的理论支撑,使其教学有深度。

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把我们在经典著作、各类学术文献里汲取的营养与现实发展、现实问题的解析相结合。例如,讲“传媒文化”时,彭逸林教授会结合社会热点,给学生们传授体系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社交媒体带来的新兴文化现象时,会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讲授历史人物、名家大师时,会联系当时的社会,通过他们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的本质。

“这样教学,既能带动同学们去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社会现状,也能与同学们的兴趣相契合,调动课堂氛围,使课堂生动起来。”彭逸林教授说。

 

11_编辑.jpg

讲课是一门艺术

彭逸林教授丰富的教学经验令他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他说:“讲课就像在开一场演唱会,现场感很重要。”

作为一名文科教师,彭逸林年轻时代就十分仰慕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如鲁迅、徐志摩、胡适等,他们既是作家又是优秀的教师,因为功底深厚,创作丰富,讲课时总能旁征博引、即兴发挥。徐志摩上课时腋下挟着一纸诗歌或报刊,便可上台古今中外、侃侃而谈。在彭逸林心中,文科教学是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因此讲课是一门艺术,就像在开一场演唱会,需要即兴发挥、现场调度。

“尽管每个老师对课程都有一定的构思和设计,但仍需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临时做出调整,”彭逸林说:“一个好的老师是能够在课堂上找到灵感的。”他认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预设多种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的期待,在不脱离知识体系的背景下随性发挥。而能够达到此高度的前提便是老师平时的积累,即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独到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教学的现场灵感。

就这样,彭逸林教授在讲台上把握着“演唱会”的节奏,调动着现场气氛,他富有激情的“演唱”不仅使学生听得过瘾,自己更是欲罢不能。犹如他自己所说:“一堂精彩的课犹如演唱会,要让学生听得过瘾,老师也讲得过瘾”。

 

丰富的实业经验

其实,彭逸林教授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大学期间,他醉心于创作,写诗歌、小说,参加作品研讨会,甚至希望在毕业后能够去媒体工作,便于搜集创作的素材。

但命运让他一毕业就分配到学校教书,成为一名教师后,彭逸林教授发现自己竟具有当老师的重要潜质——善演说。他说:“我能够滔滔不绝演讲的能力跟自己热心创作有关,因为当年全凭一张嘴来宣传自己。”。

在高校教学期间,彭逸林教授仍不忘自己的初心,参与过多种媒体的实践。创办过报刊,当过记者、做过主编,也做过电视栏目制片人。他还是放不下那支笔,继续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并在杂志上发表。

这些兴趣爱好,都转换成了彭逸林教授的教学优势。他发现,由于有这些经历和爱好,自己在教授新闻专业的课程时感到很实在,得心应手,使课堂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如果同学们反映我教课有点意思,那就是因为我对专业还有自己的思考,还有些故事。”彭逸林笑着说道。

三尺讲台之上,他是侃侃而谈的艺术家,在生活里他是热爱诗歌的创作者。他艺术般的教学,感染了同学们,也感染了自己。他说,精彩的课堂应当是启发了别人,自己也得到启发,这就是教学相长。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