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我校科技工作者张育新教授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日期 : 2020-12-11
摘要
我校张育新教授凭借多年来开展化工新材料的跨学科研究及科普活动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此次评选于今年4月启动,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展开,经过严格评审,共有269位人入选,其中重庆市5人入选。

我校张育新教授凭借多年来开展化工新材料的跨学科研究及科普活动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此次评选于今年4月启动,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展开,经过严格评审,共有269位人入选,其中重庆市5人入选。

微信图片_20201207170332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1207170340_副本.jpg

附张育新教授科普工作简介:

张育新,重庆大学教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08 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师从曾华淳教授(全球 Top100 化学家), 科睿唯安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矿物复合材料设计合成及面向新能源、环境等交叉学科研究。现担任Nano Materials Science执行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课堂内外-科学Fans》专栏作家、《大学》专家委员会。2017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高被引学者/优秀审稿人。2018年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称号,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年度优秀指导教师。

科普经历简介:

(一)主动担当,致力于青少年科普。一是务实创作科普作品。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实践中心平台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参与重庆市中小学科学营等主题活动,创作出《材料之美》、《神奇的硅藻》(幼儿篇、小学版、中学版、大学版(社会版))、《水的故事》等系列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科普讲座及科普作品。二是积极组织科普活动。牵头组织首届“全国纳米之星大赛”重庆赛区工作、“科技创新,美好生活”大型科普主题展会,积极参加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全国科普创作大赛、重庆大学及重庆市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直接受益对象1万余人次,间接受益对象20万人次。三是倡导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夏(冬)令营。利用自身实验室资源,协助市区科协坚持举办各种形式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夏(冬)令营,向学生普及、体验人工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有趣知识,受益学生3000余人次。四是坚持参与重庆“雏鹰计划”。指导重庆一中、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等雏鹰计划学员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获评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二)创新引领,致力于科普国际化。一是依托高校国际合作资源,创新推进科普国际化架构与合作。推进NATURE SPRINGER(自然-施普林格)创新资源与重庆机构建立合作,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进步与成长;在Nature总部接受27位Nature主编等双一流期刊及科普国际化培训(中宣部推荐第一批全国14人,重庆市唯一代表);组建Nano Materials Science编委会,携手吕坚等17名院士、19个国家129名学者参与纳米科普;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Novoselov、四院会士Ruoff为青年学生科普石墨烯;指导大学生出版英国皇家化学会科普全英文专著《Diatom Nanotechnology》等,生动形象阐释了硅藻纳米科技,并受邀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科普栏目专家。二是助力区域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接轨国际化。全力服务区域科普科创工作,作为沙坪坝区科协、重庆市科协长期合作科普专家,促成重庆国际前沿创新大会的年度举办,聚集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和国际创新前沿成果不断落户重庆。

(三)甘于奉献,致力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一是创新方式拓宽路径增强公民科普获得感。积极参加高校科协、市区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和与科普基地、社区科普共建活动,利用重庆卫视、重庆广播电台、《大学科普》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互联网+”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直接参与嫦娥四号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项目,提供硅藻土复合土壤改良方案,助力月球上种出第一片绿叶;积极参与疫情应急科普,不仅组织该课题组学生发表科学综述及硅藻译著,同时还在线上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等科普课程,抓紧在家学习的时间,积极服务各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科普工作。二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承科学精神勇担社会责任。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信念的力量”等讲座传播正能量,获得重庆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等,其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七一网》、《当代党员》等媒体广泛报道,荣获2018年度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2019年重庆市创新争先奖、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2018—2019年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