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卒方桌派|教授场”特色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2021年12月6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办的特色学术论坛“建卒方桌派|教授场”在建筑系馆5223国际报告厅顺利举办,并由建筑城规学院官方账号进行现场直播。此次论坛邀请到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教授卢峰、城乡规划系教授黄瓴、风景园林系教授袁兴中、及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王林、法学院教授唐绍均作为论坛嘉宾,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教授杨宇振担任主持人。
此次论坛以“多学科融合下的研究生教育”为主题,主持人杨宇振介绍了此次“建卒方桌派”讨论环节的规则,即每位嘉宾结合自身经历对研究生同学当下最为关注的四个问题依次作限时三分钟的回应,问题包括应该做“任务驱动型”还是“自主学习型”学生、怎样从“研究选题”到“论文投稿”、研究生应当如何做好科研时间管理以及怎样以多学科融合的视角看待当下科技人文发展前沿。
袁兴中结合自己跨学科求学的经历,对同学们提出博览群书、知识融合的期望。他强调,创新是学习研究的灵魂,应将“自主学习”嵌入到“任务驱动”之中,以任务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用科学的方法做“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谈及科研与日常生活的时间平衡问题,袁兴中引入了生物学中“R-对策者”和 “K-对策者”的概念进行类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权衡时间与分配能量的重要性。
王林在讨论中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和研究经历,并表示“任务驱动”是研究生阶段的核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要拓展自我的学习边界。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做到“待在书斋,浸到田野”,培养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多线程任务管理的能力。针对学术发展前沿问题,王林勉励同学们要 “沉下去”和“跳下去”,只有钻研探索努力“沉下去”才能触及学术前沿,只有突破前沿的悬崖“跳下去”才能看到创新的曙光。
唐绍均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应当练好“一横一竖”的研究功夫:“一横”指知识面,是学习中的存量,应宽广而厚实;“一竖”指创新力,是研究中的增量,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声唱,唱自己的原创歌谣”。在学术发展前沿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唐绍均结合“人性塑造,知识融通,无为之用,方为大用,通专融合,以通促专”的多学科融合培养目标向同学们提出期许。
黄瓴通过细腻的女性视角,以自身求学经历为引,指出研究生阶段应当完成“任务驱动”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学会节点控制与任务分解,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在回应“如何确定研究选题”这一问题上,黄瓴认为“选题方向”并不等于“选题”,选题应从实践入手,正如费孝通先生一贯秉持的“田野调查”思想,感知第一手资料,以人为本才能找到“真问题”。黄瓴借用王绶琯院士的话语“人重才品节,学贵安专迷”勉励同学们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之心。
卢峰体察入微,以如今研究生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为切入点,剖析了焦虑心态产生的两个原因:一是目标与成果的差异化,二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匹配。对此,他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首先要有前瞻计划,主动将时间前移,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其次要学会犯错,勇于试错,实践经验也是成果的一部分。在谈及对多学科融合的理解,卢峰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的学科分源是基于人类生存的根本需求,但分科不免将人异化,因此重视多学科的融合亦是重视多样性的价值。
杨宇振在对各位嘉宾的每段发言总结后,勉励同学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要进行自主思考,以此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研究选题到论文投稿”这一问题,杨宇振认为研究是“谋事”,投稿是“成事”,在研究中还应以多学科思维和跨学科学习方法打破学科边界。
在现场答疑环节中,就同学们提出的如何看待论文套路化模块化、如何建构对未知领域的框架以及怎样平衡“兴趣”“价值”和“情怀”等问题,在场嘉宾做出了真诚详细的解答。论坛最后,杨宇振抛出此次论坛的“彩蛋”环节,他邀请在座五位嘉宾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内心对学生们的期望,回答“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这一问题,各位老师幽默风趣的回答,将此次论坛的气氛推向高潮。合影留念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论坛顺利结束。
摄影:朱子健